“造血”难,云从科技“钱”途陌路?

“造血”难,云从科技“钱”途陌路?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一点财经编辑部
云从科技终于要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了 。
就在4月份 , 云从科技(以下简称“云从”)上市的注册申请获证监会同意 , 不出意外其将在5月底登陆科创板 。
5月5日 , 云从创始人、董事长周曦在线上演讲中畅聊AI在元宇宙中的力量——几年前 , 如日中天的“AI”大可不必蹭“元宇宙” 。 自2016年AlphaGo一战成名 , 热钱涌入 , AI公司们承担起人类对未来的畅想 , 但随着时间推移 , AI的光环逐渐消散 。
几年过去 , 人们发现AI对于人类生活并未带来翻天覆地的改造 , AI公司也都在亏损泥潭中苦苦挣扎 。 作为AI代表企业之一的云从也未能逃离:持续亏损 , 重“软”轻“硬” , 高投入未能带来高回报……这次上市 , 云从能唤回公众的信心吗?
01泡沫与流血AI曾站在聚光灯下 。 在光环笼罩的2018年 , AI行业共完成523起融资 , 总金额约667亿元 , 站在风口上的“四小龙” , 更是在3个月间拿到了100多亿元 。
世事总无常 , 2019年10月以来 , “AI四小龙”相继进入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 , 融资拿钱也变得艰难 。 曾力挺AI的李开复2020年表示 , “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过去了 。 ”
2021年至今 , “四小龙”中只有依图科技融了资 。
云从也从坐着拿钱到了为钱焦虑的时候 , 自2020年5月完成18亿元C轮融资后 , 便在一级市场一无所获 , 上市也就成了唯一的道路 。
“造血”难,云从科技“钱”途陌路?
文章图片
“四小龙”中率先冲刺上市的是旷视科技 , 2019年8月开始冲击港交所 , 未果后在2021年3月正式申请科创板 , 等待至今;依图科技在2021年6月撤回了上市申请;云从自2021年年中过会 , 经过几个月的等待 , 终于离科创板上市只差临门一脚 。
然而对AI企业来说 , 上市远不是终点 。
最晚行动的商汤在2021年底率先上了市 , 市值一度超过2700亿港元 , 如今已缩水超1000亿港元;今年3月17日A股上市的格灵深瞳 , 据报道曾被沈南鹏、徐小平估值3000亿美元 , 如今市值却仅45亿元左右 。
更早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以及云从招股书中提到的虹软科技 , 市值都经历了大缩水 。 事实证明 , 投资者关心公司和技术伟不伟大 , 更关心能不能赚钱 , 应用落地、扭亏为盈是AI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
残酷的是 , AI企业都陷在亏损泥潭中无法自拔 。
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 ,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 , 旷视科技归母净亏损累计为41亿元;依图科技自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净亏损累计为23亿元;营收规模最大的商汤2021年亏损了14.2亿元;云从在2019年至2021年间 , 亏损了23.21亿元 。
也因此 , 云从此时上市被外界视为“流血上市” , 但其在招股书中迫不及待地向外界传达了盈利信心 , 预计在2025年扭亏为盈 , 此次募资也主要是为了夯实现有业务以及补充资金 。
招股书中披露 , 云从拟通过上市募资37.5亿元 , 计划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亿元 , 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 , 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亿元 , 补充流动资金6.9亿元 。
输血毕竟治标不治本 , 真正力挽狂澜的还得是自我造血 。
02造血困境持续亏损背后 , AI企业面临一些棘手的困境 。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曾在演讲中指出 , “人工智能需求侧面临两个最大挑战 , 一是场景碎片化 , 二是技术创新成本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