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今年家电企业对未来判断首次出现较大分歧

新能源|今年家电企业对未来判断首次出现较大分歧


对于家电产业未来走势的判断 , 今年以来不少企业和商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歧:有人认为 , 家电产业未来不可期、必须转型;有人则是认为 , 家电产业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深挖 。 前路到底如何 , 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去闯 。
宁言||撰稿
对于家电产业未来发展和走势的判断 , 今年以来市场上的众多企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歧 , 无论是认知还是动作出现了“针尖对麦芒”的局面 。 在家电圈看来 , 这在最近20多年家电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 颇为罕见 。
为何这么说?原因正是 , 今年以来家电产业的厂商 , 对于产业未来的判断 , 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认知 , 以及相应的动作 。
有企业认为 , 家电行业的规模天花板早就到了 , 今年的市场并不是最寒冷的 , 未来3年、甚至5年 , 形势都会一路走低 。 所以 , 必须要加快去家电化、加快构建企业的第二业务、第三业务等新营收体系 。
比如说 , 最近海尔旗下的日日顺、TCL旗下的TCL实业 , 就相继成立了专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新能源公司 , 而如今的美的集团五大核心业务中四大业务为非家电 , 包括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工业互联网、新零售等 。 格力如今同样也在加码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工业板块 。 最近五年来 , 康佳集团最大的战略重心不是在彩电、白电业务上 , 而是在园区运营、芯片等业务上 。 类似的例子 , 还包括长虹集团、海信集团等 。
目前 , 在家电业务之外 , 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在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健康医疗、工业互联网、房地产 , 甚至电子烟等多个领域不断投入重力与资源 。 甚至一些企业的非家电业务占比 , 已经从最初不足10%向40%、50%增加 。
有企业则认为 , 家电市场这几年确实不好 , 但行业里面的机会仍然很多 。 这种机会不是停留在原有的产品规模化、低价化出货 , 而是基于用户需求提供从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出圈 , 同时还以家电硬件为纽带通过输出设计、装修、生态产品等服务 , 谋求商业模式的突破 。
在这几年的家电市场上 , 一些企业的经营动作和手段 , 就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一是 , 从中国建厂到海外建立工厂的经营格局突破 , 特别是通过推动海外建厂 , 寻找规模上的增长点;二是 , 从关注产品的竞争到关注用户的需求创造突破 , 从卖家电产品向提供清洁保养、设计装修、生鲜食品、洗衣液、香薰等服务扩张;三是 , 从同质化、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 向定制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细分 , 进一步从规模求利润向需求要利润;四是 , 从产品的套系化、全屋智能化 , 向全屋家居空间的无缝拓展 , 推动家电与橱柜、家具、五金等关联多业态的融合 , 从而形成相互拉动的协同价值 。
比如说 , 在空调行业如今市场持续白热化的今天 , 企业规模中等的美博 , 却相继开启了在安徽芜湖、安庆 , 以及广东顺德的投资建厂 , 产品从家用向商用、特种等多领域完善 , 品牌也从美博、乐京向正野、美邦、杜邦、余师傅、万宝等多数量级扩容 。 这种动作的背后不管是坚定地看好空调产业 , 还是隐藏着企业家其它的商业意图 , 最终对于家电产业的所有从业者来说 , 其实都传递出一个信号:
家电市场是开放的、用户对于家电的需求是多元的 , 别人的路别人走 , 自己选的路自己走 , 总选择跟在别人的后面只会迷失自我 。 由此 , 对于家电产业未来的走势 , 不管是艰难无希望 , 还是深耕有机会 , 厂商只有自己去走了、去探索了才清楚 。 听别人说 , 永远是危大于机 , 自己干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