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

莱蒙德·冯·斯蒂尔弗里德男爵(BaronRaimundvonStillfried)于183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曾周游世界,后来在日本横滨开了一家照相馆 。在那里,他专门为日本人拍摄肖像照片,然后再用独特的技术手工上色 。这些彩色照片带有强烈而又鲜明的日本风格,很受西方人的欢迎 。一些富有的西方游客会将其买下,然后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进行收藏 。这些照片传到欧洲各国之后,成为了欧洲列强了解日本的一扇窗口,对西方人对日本的看法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
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莱蒙德来到中国上海旅行 。在此期间,他利用自己先进的设备,高超的技术,按照一贯的审美标准,为当时的清朝百姓拍摄了一系列的肖像照 。在这些被拍摄对象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贩夫走卒,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群 。如今,这些照片都珍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成为了我们了解清朝末年人们的服装、发饰,乃至精神风貌的宝贵参考资料 。(文/世界历史那点儿事)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

文章插图
【图1】饱经沧桑的老太太,她头上戴的是叫"发带"或"发箍"吗?还是有别的名字?
【图2】一名年轻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绿色的衣服,衣服的袖子非常宽大 。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

文章插图
【图3】一名年轻女子的肖像 。
【图4】一名中年男子坐在椅子上,看上去气定神闲的样子 。他或许是听从了摄影师的建议,目光故意不看镜头 。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

文章插图
【图5】一名年轻女子坐在椅子上 。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摄影师在审美方面还是很有研究的 。不但在背景墙上挂了四幅书法卷轴,关键是椅子还不正着放,故意摆歪了,让人斜坐在上面,却把脸扭过来正对着镜头 。这样拍出来的效果是不是就不死板了?
【图6】手持扇子,穿着粉色衣服的年轻女子 。她头上戴的这个不能叫帽子吧?应该叫什么呢?
【图7】一名年轻男子斜望着前方,他身上穿的衣服,像不像官府里当差的穿的服装?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

文章插图
【图8】一名年轻女子,身穿绿色花纹的衣服 。
【图9】与前一位女子的装束类似,手上还戴着护甲套,由此可见她的出身非富即贵,绝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子 。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

文章插图
【图10】这是一位贫困人家的老汉,身上的衣服不但打着补丁,而且看上去肮脏不堪 。不知道是不是摄影师免费为他拍的照片?因为按照他的这个境况,应该是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必要去拍这种照片的 。(文/世界历史那点儿事)
【小编推荐】
10张珍贵彩色老照片:18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镜头下的清朝老百姓
1929年经济大萧条:美国人是如何度过的?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在上海为清朝百姓拍照片:有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