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之父”加特林


“机枪之父”加特林

文章插图
翻开历史的长卷,追溯19世纪关于武器的历史故事,我们发现,无论是争夺海外殖民地的英帝国,还是轰轰烈烈开展洋务运动的清政府,都曾引进过一款枪——加特林机枪 。
这款在战场上高光亮相的武器采用独特的多管旋转设计,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发装置,与当时的单管填弹式火枪相比,加特林机枪具备绝对的火力优势,射速高达每分钟200余发,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
这款经典名枪的设计者就是理查德·乔登·加特林 。他一生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在枪械制造界享有“机枪之父”的美誉 。时至今日,加特林机枪的设计原理仍被枪械研制者广泛运用 。
用一款武器代替整队士兵
这是一张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泛黄老照片——

“机枪之父”加特林

文章插图
加特林头戴绅士帽、身着深色西装,笔挺地站立于以他名字命名的机枪后方,左手握着机枪扶手,右手摇动着曲柄,眼神坚定地凝视前方 。
那时的加特林或许难以想到他的人生会与武器研发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战争,加特林也许会在医学领域耕耘一生 。
加特林从小就是家族里的佼佼者,是少数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成功考取了医学博士,并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医生 。
然而,美国南北战争的发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加特林在一家军队医院服役,战争的残酷程度远远超乎他的想象,每天都有伤员源源不断送进来 。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当时士兵使用的枪需要手动装填火药和弹丸,不少士兵还没来得及装填第二发子弹,就已经被敌人击毙 。
冥冥之中,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如果能够发明一种连续射击的武器,让一个人发挥一百个人的力量,对战争形态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 。”从那时起,加特林暗下决心,研制一款新型枪 。
之后,加特林要造机枪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特别是在亲友之间,他的选择犹如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小的波澜 。“这太疯狂了,你应该在擅长的领域安心工作 。”大家纷纷表示反对 。
但骨子里不服输的加特林,自信能实现自己的造枪梦想 。当然,这份自信与他年少时期的机械制造经历密不可分 。
小时候加特林就对机械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协助父亲制造各种机械工具,自己也曾发明过棉花种植机、船用螺旋桨等机械设备 。17岁时,他还申请了水稻种植机的专利,并在当地推广应用 。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过人天赋,为他之后的枪械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
【“机枪之父”加特林】 1861年的夏天,加特林终于把造枪梦想付诸实践 。那段时间,加特林将一所远离市区的废弃仓库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难得的宁静让他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自己的“枪械世界”中 。每天夜晚,他都会在实验室里,神情专注地勾画机枪的设计图纸;缺乏灵感时,他会望向天空长时间陷入沉思 。
那时候,加特林的目标是打造一款拥有超高射速和超强火力的机枪,可以实现“一款武器代替整队士兵” 。就这样,他造机枪的梦想启航了 。
19世纪末,法军装备的加特林机枪 。

“机枪之父”加特林

文章插图
将对事业的热爱转化为造枪的动力
从正式设计研发,到获得该型机枪的生产专利,加特林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 。这对一个跨界设计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成功研制出加特林机枪,这源于他心中笃定的信念——“将对事业的热爱转化为造枪的动力” 。
如何使枪实现连续射击,是加特林需要攻克的一个重要难题 。那段时间,他开始翻阅机械类书籍自学相关知识,每天在脑海中不停地琢磨枪的制动动作 。
一次偶然的机会,加特林在书籍中了解到左轮手枪转膛发射的原理,他从中获得灵感:“利用一套传动机构使数支枪管围绕一个公共轴转动,并在每根枪管中设置独立的击发装置,就可以完成连续射击 。”想到这里,加特林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设计图纸、试制样枪 。
瞬间的灵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研发过程中,加特林将多根枪管“捆”成一圈,通过曲柄摇动圆筒旋转,让各枪管在旋转中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使枪射击的间隔时间大为缩短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新型机枪的设计图纸完成后,加特林让迈尔斯·格林伍德公司制造了6挺样枪,不幸的是,在一次火灾中样枪和设计图纸全部被烧毁 。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打倒加特林,反而激发了他继续设计机枪的斗志 。此后,加特林又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重新设计图纸,让另外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生产了12挺样枪 。

“机枪之父”加特林

文章插图
在试验样枪过程中,加特林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 。当时,人们使用的子弹主要是纸壳枪弹,这种弹壳十分脆弱,加特林机枪在高速射击情况下存在火药燃气泄漏的问题,很容易造成枪弹卡壳 。富有创新精神的加特林,大胆采用了当时非主流的金属弹壳,这种高硬度的弹壳与高射速的加特林机枪堪称“最佳拍档”,子弹卡壳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
经过无数次试验后,加特林终于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1862年,他将研制出的新型机枪定型,并将其命名为“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 。虽然这款机枪的各项技术还不成熟,但已经能够实现每分钟发射200余发子弹,火力堪称强大 。
用实力击败所有的质疑声
虽然火力强大的加特林机枪成功诞生了,但在当时饱受世人争议 。对于他们来说,加特林机枪的设计理念太超前了,许多人还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这挺机枪 。
换句话说就是,加特林机枪是一个“早产儿”——军事作战理念甚至还没有为其诞生做好准备 。不少军人保守地认为:“火力的强弱不过是冲锋的前奏,取胜仍需靠拼刺刀和肉搏,这种速射武器违背了步兵大无畏的精神 。”而传统的军火制造商更是极度贬低加特林机枪,鼓动业内人士发起了一场反对加特林机枪的活动 。
无奈之下,加特林只好一边让工厂生产,一边向国外寻求援助 。那段时间,加特林发出漫天的求助信,却没有收到一封回信 。他的心情也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上一刻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下一刻却直坠谷底 。无人问津,他并没有就此妄自菲薄,而是选择直面挑战,尝试向人们介绍这款新型机枪的优异性能 。

“机枪之父”加特林

文章插图
为了让世人亲眼目睹加特林机枪的硬实力,加特林带着他的机枪到处进行射击演示 。在一次射击演示过程中,100支步枪和1挺加特林机枪同时射击几百米外的靶子 。在同等时间里,步枪打出700多发子弹,只有196发命中目标,而加特林机枪打出246发子弹,有216发命中目标 。
加特林机枪强悍的火力,让英国人看到了它的价值 。1870年,英国政府经过反复对比试验后,购买了加特林机枪的生产专利,并在英格兰建厂批量生产 。英国军队入侵祖鲁王国时,便携带了加特林机枪,短短几个小时就击败祖鲁军队,从此加特林机枪名声大噪 。之后,沙俄政府也开始大量采购加特林机枪,并将其更名为戈洛夫机枪,在军队中配发使用 。
在收获诸多买家肯定后,加特林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开展机枪的后续改进工作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10余种改进型加特林机枪先后问世,枪管的数量也从6管升级到10管 。在此基础上,加特林还首次设计了弹匣、弹鼓及弹带等多种新型供弹工具,对当时武器制造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

“机枪之父”加特林

文章插图
后来,一家机械制造公司也对加特林机枪进行改进 。这家公司研发了一种电驱动装置,射手在启动电机后,可以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进行射击 。这样,就不需要一个人专门摇动曲柄射击,消除了曲柄振动对射击的影响 。经过测试,这挺机枪的射速达到了惊人的每分钟3000发 。
19世纪80年代,随着马克沁自动机枪的问世,加特林机枪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但如同师徒关系,马克沁机枪延续了加特林机枪的一些设计原理 。时至今日,加特林机枪的设计原理仍被枪械制造者广泛学习运用,有着加特林机枪基因的M134机枪还被广泛安装在直升机、军舰、战车上,通过平台的快速转换,其强悍的火力在战场上表现十分抢眼 。后人将加特林机枪誉为“机枪先驱”,加特林也被誉为“机枪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