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互联网时代的作茧自缚

智能制造|互联网时代的作茧自缚

文章图片

智能制造|互联网时代的作茧自缚

作者:黎荔

【智能制造|互联网时代的作茧自缚】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中 , 一组能发光、会说话的名叫“网络茧儿”的塑像儿童引起广泛关注 。 这组艺术装置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创意团队合作推出 。 结合光纤网络和声光效果 , 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四种典型的网络风险情境:不同情境中的儿童 , 都被光纤以类似蚕丝的形状团团围住 , 与外界分割开来 。 尽管互联网带来了种种益处 , 但网络也像一堵看不见的墙 , 将孩子的世界与家长的世界隔离 。 这组装置的创作团队希望通过“茧”这一触动人心的符号 , 唤醒父母和其他儿童照料者对儿童网络安全的关注 , 用沟通帮助被隔离的孩子们“破茧而出” 。
其实 , 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 何止于精神尚且绵软无力的儿童呢!多少成年人也是深陷于“信息茧房”之中 。 只是孩子们相比于成人 , 对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更缺乏比较清晰的自我意识 , 更缺少有效的调控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 从而他们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更引发社会关注而已 。

每个人看世界都不一样 , 人总是偏向于看到符合自己利益和观点的一面 。 当海量的信息和数据 , 形成对人的所有生活领域的无遗漏、无阻碍、无所不在的影响 , 由技术驱动的巨量信息使人如同置身海洋 , 由此造成的选择困难 , 令受众更容易从自身兴趣出发去取舍 , 机器算法则强化了这种令受众心理上“更舒服”的选择路径 。 同时 , 当大量信息由“圈子”交流 , 无形中造成的一种趋同性群体压力 , 也会带来心理上的“沉默螺旋”效应——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 , 很多人会放弃自己的看法 , 逐渐变得沉默 。

当我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 , 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信息和网络论坛 , 和更多与自己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交流互动 , 逐渐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 这使得个人和群体变得更加极化 , 而疏远了与其他思想碰撞的机会 。 在这样的“信息茧房”内 , 我们容易将自己的偏见当作真理 , 将他人的合理观点拒之于千里之外 。 另一方面 , 它导致社会黏性降低 。 因为 , 当我们身处一个个高度选择性的社群或圈层 , 其中与我们自己类似的人——至少看起来——密度如此之高的时候 。 一个人可能就会觉得:人都是这样的 , 至少应该是这样的 。 于是 , 我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或圈层就绝缘了 , 我们排斥异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 与信息匮乏时代相比 , 我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大幅延展 , 手段不断丰富 , 但人们彼此之间、与社会之间的沟通 , 未见得更为顺畅和有效 。
在“信息茧房”里 , 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输入不断增强 。 更推波助澜的是 , 媒体正在无所不用其极地通过智能算法主动迎合用户需求 。 我们正在使用的各种网络应用 , 各种RSS订阅工具 , 都有很强的个性定制和过滤功能 , 对我们进行精准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后 , 只推送它认为我们会喜欢和感兴趣的信息 , 这种为个人量身定制式的信息选择行为 , 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

“支付宝可以从600到700个维度分析一个用户 。 假如你用支付宝每月定期在网上购买猫粮 , 系统就能分析出你在养猫 , 并且从你买的猫粮品种和数量判断出猫的品种和年龄 。 到了下个月 , 支付宝会给你发关于买猫粮的提醒 , 并且告诉你猫长大了应该买一些玩具 , 比如猫抓板 。 ”上个月曾作客“学而讲坛”差评小黑胖老师如是说 。 当今国内外有7个数据黑洞——百度、阿里、腾讯、谷歌、微软、facebook、亚马逊 , 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收集我们的信息 , 并编织着一个个围绕着我们的错综缠绕的“茧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