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参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

关于“白花丹参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白花丹参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白花丹参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

文章插图
白花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丹参族中的极品,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之功效 。山东莱芜是白花丹参药材重点产区,近年来由于需求骤增,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多数白花丹参药材均家种 。人工栽种后,打破了原有生物的生态平衡,造成栽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减少,目标生物易受非目标生物的抑制,特别是病、虫、草的危害较为严重 。本文主要对白花丹参的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进行系统介绍 。
1 主要病害发生与危害
1.1 白花丹参疫病
该病发生初期地上部植株下部叶片变黄,后期基部开始腐烂 。挖出地下部,可见植株的主根表皮水渍状,剥开表皮,可见髓部完全腐烂,稍有臭味,呈湿腐状 。此类型病害的扩展速度较快,一般染病植株在1~2周内可造成 死亡 。土壤潮湿时,栽苗后不久便可发生,蔓延很快,根部可断续产生白霉 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
【白花丹参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此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恶疫霉菌引起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 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萌发,侵入白花丹参寄主体 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 。该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 气温高低、雨量大小有关 。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 。一般进入雨季 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 。生产上连作或采用平畦栽 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
1.2 白花丹参根腐病
病菌主要侵染根部,发生初期,个别支根和须根产生水渍状褐色坏死斑,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发病后,整个根内部腐烂,仅残留纤维状维管束,病部呈褐色或红褐色 。湿度大时,根茎表面产生白色霉层(即为分生孢子) 。由于根部腐烂病株易从土中拔起 。病害向上扩展蔓延,地上部叶片由外向里 逐渐变黄,最后整株枯死 。发病多在5-11月份 。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 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 。病菌生长 的最适温度为25~30cm 。土壤湿度大、地下害虫发生多、连作地块往往发病 较重 。
1.3 白花丹参叶斑病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迅速扩大,病 组织腐烂呈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较宽 。温湿度适宜时,病斑扩 展快,全叶腐烂解体呈湿腐 。茎基部发病也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大成淡褐 色病斑,病斑扩展快,蔓延至整个假鳞茎,组织腐烂解体呈软腐状,有微酸 味 。
此病由欧氏杆菌引起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由雨 水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株接触传播或园林工具传播 。一年中6—10月均可 发病,6-7月为发病高峰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
1.4 白花丹参菌核病
病菌主要侵害茎基部、芽尖及根茎部,受害植株细根首先发生褐色干腐,并逐渐蔓延至粗根,同时病部表面、附近土面以及茎秆基部的内部产生白 色绵毛状菌丝体,后期形成灰黑色的鼠粪状菌核 。根部横切,可见横断面有 明显褐色,即维管束变色 。后期根部腐烂,病株上部茎叶逐渐发黄,最后植 株死亡 。
此病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 。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适宜条件 下萌发,随气流传播侵染危害 。一般4月下旬发病,5~6月进入发病盛期,8 月以后逐渐减轻 。温度适宜、湿度高发病重;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 重 。
1.5 白花丹参白绢病
病菌主要侵染白花丹参的根、茎基部 。一般从近地面的根茎处开始发病,而后向地上部和地下部蔓延扩展 。病部首先呈褐色腐烂,水渍状,上面出 现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多呈放射状蔓延,常蔓延至病部附近土面上;发 病中后期,在白色菌丝层中常出现黄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 。严重时腐烂成 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全株死亡 。
此病由担子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 。病原菌以菌丝和菌核附着在种根或在 土壤中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通过病苗、病土或水流传播 。一般每年7~8 月为发病高峰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 。土壤疏松湿润、株丛过密有 利于发病;蚧壳虫为害可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发病重;酸性砂质土也会导 致病害的发生 。
1.6 白花丹参根结线虫病
主要侵害白花丹参根系的侧根和支根 。根系受害部形成瘤状肿块,细根 和粗根各个部位的肿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瘤状体初为黄白色,外表光滑,以后变成褐色,最后破碎腐烂 。剖开虫瘿,呈透明状,内含白色透明小颗 粒,即为梨形的雌虫体 。地上部分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叶片枯死 。
此病由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根部引起 。线虫以二龄幼虫或卵在土壤中或土 中的根结内越冬,通过丹参种根和土壤传播 。土壤内幼虫如3周遇不到寄主,死亡率可达90% 。温度高、湿度大发病严重,在沙壤土中发病也较重 。
2 综合治理措施
目前,白花丹参病害种类较多,为能有效治理病害,防止农残污染、保 证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治理 方针,明确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白花丹参的抗逆能力、补偿 能力,采用保健栽培技术,辅以安全、经济、合理施用农药 。
2.1 植物检疫
根据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检疫法令和法规,对植物检疫对象进行病害检验,防止从其它国家或地区传人新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并限制当地的危险性病 虫杂草向外传播蔓延 。
2.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运用优良的栽培管理技术,促进白花丹参的生长发育,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 。
2.2.1 选育抗病品种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 有效的措施 。目前除莱芜本地选育的白花丹参外,还有泰山白花丹参、崂山 白花丹参和林山白花丹参等,应加大白花丹参的选育力度 。
2.2.2 建立白花丹参种苗基地 从1999年开始,相继成立了莱芜市丰 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岳圣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弘宝白花丹参专业合作 社,并建立了大面积白花丹参种苗基地,经物种收集、提纯复壮、高产栽培 等研究,已具备了白花丹参良种繁育的能力,应进一步做好种苗基地建设,扩大良种繁育能力 。
2.2.3 合理轮作连作易使病菌数量累积,使危害加剧 。通过轮作,可 改变病害的生态环境而起到预防效果 。白花丹参宜与玉米、高粱、水稻等禾 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可有效减轻各种病害的危害程度。山地种植不宜在种过白花丹参以及易感白绢病的作物(如番茄)的下坡地种 植,可选择地势高燥的上坡地种植 。
2.2.4 适时栽种适时栽种,有利于缩短或错开易感病期 。播种宜在3 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过早易遭晚霜危害,过迟则由于温度较高,前期 适宜生长的时间短,幼苗生长差,易遭病菌侵染,种根质量差、产量低 。种 根移栽时间在1 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以早栽为好,早栽根系发达,扎根 较深,生长健壮,吸肥力和抗逆能力强 。
2.2.5 加强管理采用高畦栽培,可减少与病菌接触,如能采用地膜覆 盖,效果更好 。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适当 控制氮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生石灰消 毒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问湿度 。在雨水或露水未干 前不宜进行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以防传播病菌 。中耕宜浅,避免损伤根部,并及时防魏山山 非诚勿扰治地下害虫 。雨季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问湿度,做到雨停沟干 ;除满足白花丹参正常生长必需的水分外,田间尽量控制湿度 。收获后及时 清理田间枯枝、烂叶等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
2.3 药剂防治
2.3.1 种子处理播种前,选择新鲜、饱满、成熟度一致的无病种子在 25—30℃温水中浸种24 h,然后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5% 的50%多菌灵或0 .3%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浸种6 h,这样既可以使种子吸水膨胀,易于萌发,又可杀灭种子携带 的病菌,能有效减轻育苗期间病害的发生 。
2.3.2 土壤消毒‘在整地前,育苗地和栽培地每666.7㎡撒施5%辛 硫磷5 kg,翻人土壤 。也可在播种或移栽前,每666.7㎡用50%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2.5 kg或木霉制剂1O一15 g/㎡制成药土,全田均匀撒施 。
2.3.3 种根消毒栽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l0~ 15 min,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3~5 min,捞出晾干后 栽种;还可用l:1:150的波尔多液浸渍消毒 。
2.3.4 病期科学用药
疫病:可选用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 克霜氰 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 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一l0天1次,视病情防治2~3次 。
根腐病:定植时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浇灌病穴 及周围植株 。
叶斑病:可选用6o%百泰水分散性粒剂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 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O天喷 1次 。
菌核病: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 粉剂l 5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50%氯硝胺可湿性粉剂0轰隆隆的意思.5 kg加石灰7.5— 10 kg,撒在病株茎基及周围土面 。
白绢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 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7~l0天喷洒1次,共喷2—3次 。也可用50%甲基立 枯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喷撒地表或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上喷洒45%代 森铵800倍液;或用25%粉锈宁2 000倍液浇灌病株,均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 生与蔓延 。严重的挖除病株,病穴浇注50%多菌灵600倍液或50%速克灵1 500倍液;或在田间中心病株基部施人1:100的生物农药木霉麸皮制剂拌成 的药土,每株250 g左右 。
根结线虫病:定植前用98%必速灭(棉隆)微粒剂处理土壤,整地后先浇 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o% 一70%,然后均匀撒施必速 灭颗粒剂2O~3O g/m2,边撒边立即深翻l5—20 cm,覆膜熏蒸1O~15天,揭膜后松土1—2次,7天后种植作物 。或整平地后将药剂均匀撒施到土壤表 面,用耙子将其与土壤混合均匀,然后在土壤表面洒水,盖上塑料薄膜,4 周后揭膜、散气,整地移栽 。已发病的田块用1.8%阿维菌素乳油1ml/ITl 喷洒地表,或定植时用1 000—1 500倍液灌根处理 。
2.4 生物防治
应用自然界某些有益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泌的一些抗菌物质来消灭 或控制某些病害的发生 。如利用抗生菌产生的抗生素(春雷霉素、内疗素等) 杀死或抑制病原物 。
3 发展方向
白花丹参等中药材存在农药残留问题,是制约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 主要瓶颈之一 。根据当前病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现状,综合治理工作势在必 行 。除了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实施健身栽培技术外,还可利用植物组培快繁 技术培育无病种苗 。另外生物农药既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又能保护生态环 境、不伤害天敌,目前还没有中药材专用生物农药,应针对中药材积极筛选 开发生物农药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其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
点击查看更多丹参种植技术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白花丹参常见病害及综合治理”整理的一些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