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这个初夏 , 关于“小巨人”企业的讲述正成为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新注脚 。
“小巨人”企业有大能量:从为火车轮船装“氢”心脏、为工业机器人“造大脑” , 到可实时监测人体健康参数的“神奇背心”……5月23日起 ,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小巨人的秘密”系列报道 , 深度聚焦10家“专精特新”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头部中小微企业 , 揭秘企业核心科技和奋斗历程 , 引发强烈反响 。
从数字经济到高精尖特 , 从低碳转型到智能制造 , 从行业到专业 , 不断涌现出的“小巨人”企业 , 正折射出四川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 。
这是属于“小巨人”企业最好的时代 。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让各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 。
【巨人|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也是“小巨人”企业踔厉奋发的时代 。
未来四川该如何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 推动各行业涌现更多“小巨人”企业?就此 ,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人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 , 上交所科创板首届咨询委员、LRI江远投资创始人兼CEO张江 ,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 。
苏东林: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在受访的“小巨人”企业中 , 荣创新能是依托西南交大科研团队设立的 , 东鼎里智则是通过与高校专家合作 , “借智”突破技术瓶颈 。 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 , 也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
“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 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 , 但从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 还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突破的过程 , 也是我们在四川落地实践的目的 。 ”苏东林说 。
2021年 , 苏东林院士团队集体创业的企业——北京长鹰恒容电磁科技有限公司总部搬迁至成都 , 将聚焦电磁环境适应技术设计、检测等领域 , 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之所以选择成都 , 看中的是其良好的产业环境以及人才优势 , 同时也有政策方面的支持 。
今年4月 , 四川“院士基金”与长鹰恒容签署投资协议 , 将促成多项科技成果在川落地转化 。 同时 , 成都市岷山计划未来3年将投入1亿元 , 为苏东林院士及团队在成都建设电磁兼容应用新型研发机构 。
“从产品成熟度来说 , 通常高校研发成果是4级以下 , 而产品应用是7级以上 , 院士基金恰恰为我们搭建了从4级到7级的桥梁 , 有助于我们突破产学研用长期以来存在的鸿沟 , 对促进科学技术实现向生产力提升的转化 , 起到了关键枢纽作用 。 ”苏东林说 。
苏东林还表示 , 科技成果转化要稳定地向前推动 , 需要稳定持续的扶持政策 , 除了资金的支持 , 也需要人才的培养 。 希望政府能制定一些对专业领域特殊人才的支持政策 , 引导更多愿意从事创新创业的产学研用工作的高科技人才向创新企业汇聚 。
张江:
科技成果转化如同接力赛
创始团队要有“交棒”格局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从无到有 , 更多的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小范围到大多数人、从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果转化的过程 。 ”张江向采访人员分享了他的看法 。
张江从事创投行业多年 , 曾带领团队投资50余家科技创新实体企业 , 其中十余家已经上市 。 在他看来 , 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看时机 , 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发展时机 , 另一方面是外部时机 , 即这个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