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火爆,看华为云数字人的“方法论”

元宇宙火爆,看华为云数字人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文丨壹观察宿艺
“数字人”正在迎来爆发时刻 。
过去一年时间 , 几乎所有科技企业都推出了自身数字人形象或者创新技术 , 并且开始向娱乐、电视、内容产业加速普及 。
ResearchAndMarkets研究预计 , 到2028年 , 全球虚拟数字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047.6亿美元(约32707.44亿元) , 是一个真正的“万亿级新赛道” 。 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 , 2020年国内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新增数量为36080家 , 2021年该数据达到66293家 , 同比增长80%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我国现有“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约30万家 。
元宇宙火爆,看华为云数字人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华为云CEO张平安
6月15日举行的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上 , 华为云CEO张平安发布了15大创新服务 , 覆盖了经验即服务、技术即服务和基础设施即服务三大领域 。 其中华为云数字内容生产线MetaStudio推出了“数字人”全新升级方案 , 引发了产业、开发者与媒体的广泛关注 。 这也是张平安即2021年9月华为全联接大会之后 , 第二次与华为云虚拟数字人“云笙”的公开对话与沟通展示 。
华为云“数字人”不仅是华为长期以来在AI领域持续技术投入与引领创新的代表应用 , 也是体现华为云“技术即服务”优势、为开发者与合作伙伴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AI开发能力 , 推动产业“数字人自由”普及与加速迈向“元宇宙”的重要布局 。
数字人产业的理想与现实
数字人概念火热 , 元宇宙赛道拥挤 , 但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 。
首先 , 是成本难题 。
去年10月被称为“现象级数字人”的柳夜熙凭借“捉妖”题材短视频爆红 , 一夜涨粉363万 , 但在之后却因为更新频率被粉丝频繁“催更” , 其他数字人更是出现了出道后人气不断下滑的普遍现象 。
据业界人士分析 , 采用传统方法制作CG级的视频成本非常高 , 往往一分钟的视频需要2-3个月的制作周期 , 稍有品质的写实数字人形象更是百万级投入门槛起步 。 曾经引起轰动的黄仁勋虚拟人可作为参考 , 根据英伟达官方博客 , 黄仁勋虚拟人在发布会上出镜的14秒视频 , 共有34位3D美术师和15位软件工程师协同参与 , 总计近千工时 。 这就造成了数字人要么面临“粗制滥造” , 要么沦为“大厂游戏”的产业现状 。
第二 , 场景“拟人化”的交互难题 。
数字人并非是一个人物建模、渲染与皮肤贴片这样简单 , 关键之一是可以给用户提供所在场景适合的“拟人化”交互 。 或者说 , 得让用户感觉其“不违和”、“不跳场”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需要自然语音处理与准确语义理解能力、音色拟人合成、知识图谱、动作捕捉与机械学习等众多AI技术共同聚合创新的结果 。 这实际上也是如今很多数字人都仅限于2D、动作僵硬、以及肢体和语音不协调 , 看起来“智商不够”和“肢体不调”的重要原因 。
第三 , 必须深入结合场景与应用 。
目前很多大厂推出的数字人还处于“亮肌肉”与“品牌营销”概念 。 而数字人真正走向普及 , 必须深入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必须与具体行业应用深度结合 , 这些显然不是一家企业可以完成 , 需要大量行业企业与开发者共同推动实现 , 但显然目前整个行业缺乏足够吸引开发者兴趣、并且提供足够创新技术能力的解决方案 。 这也就决定了数字人无论是距离用户、开发者还是行业普及应用还都“太远” ,
以至于有媒体评论称:数字人理想很丰满 , 但现实很骨感 , 产业应用更是处于“尴尬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