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降温,地图变“轻”是大势所趋吗?

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降温,地图变“轻”是大势所趋吗?

文章图片

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降温,地图变“轻”是大势所趋吗?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明涛
未来 , 自动驾驶会依赖高精地图吗?
这个问题目前虽尚无定论 , 但已有行业大佬给出“几乎否定”的答案 。
前段时间 , 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期间 , 华为余承东聊到问界M7和M5纯电版 , 还表示:现在自动驾驶还使用高精地图 , 但未来发展不应该依赖高精地图、车路协同 。
余承东发表这个观点并不是第一次 。 在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上市发布会 , 他谈到华为ADAS时说:“现在借用高精地图的一些能力 , 未来希望更多不依赖高精地图 , 普通地图、标清地图也OK” 。
同样在车展期间 ,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有类似的看法:对于自动驾驶而言 , 高精地图一定是个过渡 , 云端的结合也只是一个辅助 , 真正的自动驾驶一定要能够全场景驾驶 。
或许可以进一步猜测 , 在乘用车市场 , 高精地图的应用趋势是从“需要用”到“少用” , 最后是“不用” 。 这样的发展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谁提供 , 谁又需要高精地图做自动驾驶
谈到“需要用高精地图” , 不妨先看看是哪些厂商在提供高精地图 。
根据IDC数据显示 , 2019年 , 百度、四维图新、高德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到2020年 , 除上述三家之外 , 易图通也加入了第一阵营 。
对比这两年 , 其实每个头部厂商自身的市场份额变化不明显 。 而2021年和2022年 , 尽管没有明确的官方数据 , 但同样有理由做出判断 , 大家依然守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 份额变化并不大 。
众所周知 , 高精地图拼的是资质(牌照)、资金、技术 , 具备高行业壁垒、强头部效应 。 这意味着 , 它不是小体量公司或初创公司能够参与的 , 因为都是高门槛 。 如此 , 在市场中占据足够地位的头部厂商 , 更会在份额上维持长足的稳定 。
进一步来看 , 行业头部厂商们在建图方面发展到什么程度?
首先是高德 , 在2018年已完成覆盖中国超过30万公里的高速及城快公路的高精地图数据采集 , 在拿国内订单上 , 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厂商 。
接着是百度 ,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地图白皮书2020》显示 , 百度以L3级自动驾驶要求为标准 , 已采集30万公里、以全国高速为主的高精地图数据 。 近期百度将地图业务并入汽车线 , 目的也很明确 , 要做资源合理调配、共享互通 , 更好推进服务B端自动驾驶的高精地图 。
最后是四维图新 , 根据《赛博汽车》报道 , 3年前四维图新在支持L3的高速公路高精地图上就做到了全覆盖 。 到2021年底 , 他们已经完成将近30多个城市主干道高精地图采集 , 总里程将近20万公里 。
可以发现 , 高德、百度、四维图新已有广泛的积累 , 储备可以覆盖全国高速公路、全国城市快速路甚至城市内普通路的高精地图 。 而在既定的市场份额基础上 , 高精地图的份额之争 , 很可能只会围绕这几家展开 。



与此同时 , 借助高精地图去完善导航辅助驾驶的下游主机厂 , 则有很多家 。 像是蔚来、小鹏、智己、阿维塔、极狐等 , 在他们的辅助驾驶产品背后 , 都有厂商提供的高精地图底图作为支持 。
比如蔚来NOP , 使用百度的高精地图;
小鹏NGP , 使用高德的高精地图;
还有沃尔沃汽车 , 四维图新在去年发布公告 , 将为未来三年内在国内销售的沃尔沃汽车的相关车型提供高精地图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