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当淘金热过去 跨境电商该如何自救?

百度|当淘金热过去 跨境电商该如何自救?


前两年的跨境电商淘金热 , 如今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
2020年受疫情影响 , 成倍的物流成本足以让产品失去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 , 国内外贸进出口低迷 , 东南亚等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也在挤兑着世界市场 , 为解决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 跨境电商逆市爆发 , 全年交易规模达12.5万亿元 , 同比增长19.04% , 渗透率超过35% , 阿里、字节、京东等互联网巨擘纷纷入局 , 安克创新、赛维时代等头部品牌在资本市场的成功 , 进一步加速了资本的进入 。
据新眸不完全统计 , 2021年国内跨境电商赛道共融资77起达207亿元 , 同比上升191.96% , 其中天使轮、AB轮占据大头 , 行业较前几年有复苏迹象 。 但根据最新数据 , 同年跨境电商实际规模14.2万亿元 , 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14.6万亿 , 增速较上一年骤降5.44个百分点 。
在资本助推下 , 行业开始野蛮生长 , 但跨境电商模式的脆弱性、盈利能力不足等缺点也逐渐暴露 。 一方面 , 受头部平台亚马逊的封店潮影响 , 冻结账户、封锁库存一系列操作让超五万卖家损失过千亿 , 从业者陷入一种常态化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 , Facebook等平台受数据获取的限制 , 缩减了商家精准投放范围 , 运营成本却不断上涨 。
本以为已经到了熵增的拐点 , 不料却进入了下一场混乱:海运费上涨、库容一降再降 , 仓储费一涨再涨 , 为了回笼资金 , 老卖家采取低价螺旋策略清库存 , 无形中拉低了跨境门槛 , 大量新手涌入用低价占份额 , 价格战打到飞起 。
显然 , 过去那套“流量+铺货+直发”的组合打法 , 在当下的现实冲击下 , 已经行不通了 。 以前做电商出口 , 认为国内电商市场饱和定性 , 国外虽早但不够热 , 加上价差的红利 , 玩家涌进蓝海淘金赚的盆满钵满 , 靠的更像一种破坏体制、共享一切的海盗精神;现在变天了 , 转型成了最要紧的事 。
01
缘起跨境
二十多年前 , 国内跨境电商还没有眉目 , 对外出口统称为外贸 。 交易主要是依靠被称为“买办”的中间商在境内外搭线 , 国内的工厂承接国外企业的需求外单 , 由此发展出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 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不够透明 , 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对称的信息差 , 进而也会影响到具体交易过程和物流等其他方面 。
于是 , 就需要有个客观存在的平台来发布展示信息 , 例如代表早期互联网B2B雏形的中国黄页 , 到阿里巴巴、敦煌网 , 基本实现了境内外商品的信息对接 , 不过这个时候受制于平台能力、大环境等因素影响 , 还不能达到2C的状态 。
随着谷歌、雅虎等互联网网站逐渐渗透 , 外贸企业认识到:与其把货交给采购商几轮倒卖 , 不如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对接买家企业 , 而平台的扁平化寓示着对接到个人的机会 。 2005年之后 , 跨境电商这个词进入了大众视线 。
兰亭集势也在这个时间出现 , 创始人谷歌嫡系出身 , 通过谷歌投放获取流量 , 自行建站销售 , 晚它一年成立的正如日中天的SHEIN据说在当年也参考了兰亭 。 一个新模式诞生 , 在人们眼里往往就是风口 , 很快市场上你抄我我抄你 , 草莽出身 , 各自建站 , 同时假货成风 , 引发了不少官司 , 移动互联网前夕 , 跨境电商经历大洗地 , 优胜劣汰后 , 部分玩家转行做起了服务商 。
再往后 , 就是电商平台的故事了 。 eBay、全球速卖通、亚马逊 , 操作简单 , 倒买倒卖 , 给不少个体商户做跨境赚快钱的机会 。 虽说商户和平台之间是各取所需相互成就的关系 , 你给我流量 , 我给你声量 , 但商户往往容易忽略了自己本身是受制于平台政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