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文章图片

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文章图片

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文章图片

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文章图片

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文章图片

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电池的发明使得移动用电设备成为可能 , 例如我们现在随身携带的手机、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甚至是新能源汽车等等;
这些设备都需要电力来驱动 , 而且日常使用的频率也非常高 , 所以安装更大容量的电池、快速的充电能力必不可少 。

但是人类现在制造电池的技术远远落后于我们需求 , 就拿手机来说 , 充满一次电能使用一天时间也算是比较好的情况 , 而且手机电池也会因为充电次数的增加 , 性能出现明显的衰减 。
往往是手机没用坏 , 电池就已经报废 。 新能源汽车也一样 , 续航里程、电池性能随充电次数的衰减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 。
所以一提到电池我们就想到了充电器 , 貌似离开了充电器的电池其连续放电的能力也就是短短的数天时间 。

在你的印象中人类貌似从来也没有制造过一块可以持续放电长达数年的电池 , 中途还不用充电的 。
仔细想下 , 其实还真有 , 上世纪NASA发射了两颗探测器旅行者1号和2号 , 他们发射的时间是1977年 , 到今天已经过去了43年的时间 。
这两个探测器所探索的地方是离太阳非常遥远的外太阳系以及黑暗的星际空间 , 因此两个探测器上没有安装太阳能帆板(主要是安了也没用) , 而是各自携带了一块电池 。
这块电池可了不得 , 到现在已经工作了43年 , 预计还会有5年的寿命 。 也就是说这块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长达48年 。

而且探测器在电池的驱动下在一直和人类保持着通讯 , 并且探测器上的行星照相机也为人类传回了数万张有关外太阳系行星、卫星的照片和磁场、大气数据;
现在探测器上的宇宙射线仪以及太阳风粒子探测器一直在向人类发送着太阳层顶的信息 。
你可能会想如此耐用的电池为何不民用呢?其实这块电池并非普通的化学能电池 , 而是核能驱动的电池 , 使用的是放射性元素钚 , 所以它并不能民用 , 因为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伤害 。
那除了使用核能驱动的电池以外 , 还有没有可以持续放电的电池呢?
答案是肯定的 , 有一个实验装置现在就摆放在英国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门厅的架子上 。 它长这样:

这个装置看起来非常的简单 , 被双层玻璃罩密封 , 隔绝了外部的空气 , 在玻璃罩里面有两个被串联起来的干电堆 , 在两个电堆的下方各有一个用黄铜制成的铃铛;

【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在铃铛之间有一个大小为4毫米的金属球 , 这个金属球与两个铃铛之间有微小的缝隙 。
那么这个装置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这个装置就是“牛津电铃” , 金属球在两个铃铛之间来回的震动 , 敲打着两边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 。 金属球震荡的频率为2赫兹 。
更为神奇的是 , 你要知道这个装置的年龄可是老祖宗级别的 。 它到今天已经运行了180年 , 金属球敲铃的次数已经达到了100亿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