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互联网寒冬的最终走向

裁员|互联网寒冬的最终走向

这一年来 , 互联网行业有两个关键词:「业务收缩调整」和「裁员潮」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科技资讯 , 你就会发现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高得令人发指 。
这不是一两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 , 采取的收缩阵线策略 , 放眼望去整个互联网都如此 。
事实上 , 去年几个大厂的财报都不太好看 , 增长放缓 , 净利润下滑明显 , 当啃肉的开始喝汤 , 原本还能喝汤的对着汤渣发愁 , 连汤渣都吃不上的只好排队倒闭了 。
互联网过去黄金十年始终在野蛮增长 , 似乎每天都能诞生一个新软件和新平台 , 需求旺盛、投资炙热 。
游戏、直播、团购和教育蓬勃兴盛 , 那个最疯狂的烧钱阶段 , 恰巧也是每个网民最憧憬的年代 , 平台让利、优惠半价 , 各种羊毛薅到手软 , 对大佬是真心敬仰 , 没有如今这般恨不得将这伙人挂路灯的冲动 。

「反垄断」镰刀一来 , 先扩张后垄断的路子终于行不通了 。
当下变成怎样一种存量厮杀?
【裁员|互联网寒冬的最终走向】再也没有新的生态位出现 , 强者恒强 , 弱者卖房还债;
赛道领域争相倒闭 , 今天是教育 , 明天是游戏 , 后天是金融 , 逐个爆破 , 波及整个上下游产业;
甲方没钱了 , 乙方群狼环伺 , 互相比拼账期垫款、免费方案、团队作战、熬夜赶工 , 甚至卷到了谈业务的人要有一定姿色 。
为了努力活下去 , 收缩业务是首选 , 关停边缘部门 , 砍除亏损项目 , 裁撤低产业务 , 优先保证基本盘的盈利 , 维持核心竞争;对外是各种暗改规则 , 糊弄消费者 , 精准杀熟 , 赚尽最后一波钱 。
我想起来就纳闷的一件事 , 去年楼下开了一个自动洗车点 , 号称全城有400个服务网点 。 我往里面充了500元 , 洗不到三次倒闭了 , 那个洗车小程序的退款按钮无论如何申请都不行 , 后来连页面都打不开了 。
另一件烦闷的事 , 叮咚买菜 , 很多人估计都用过 , 虽然国家呼吁不要和老百姓抢最后一根菜 , 结果这个赛道越来越卷 , 乱得像团麻 。
初期各种让利 , 送鸡蛋送牛奶送百岁山 , 商品价格相当低廉 , 毕竟资本愿意烧钱 。
后来烧不动了 , 菜品开始涨价 , 接着毫无征兆地改变会员福利 , 不仅优惠券满减门槛提高了不少 , 还降低优惠券面额 , 这对于年卡会员相当不公平 , 连会员费都省不回来 。 我去找客服说理 , 对方像机器人一样用话术敷衍 , 想退款也没办法 。
开源节流 , 最重要的节流方式是大规模裁员 , 几乎每半个月就有某某公司网传裁员 , 然后肯定是各种辟谣 , 声称正常业务调整云云 。
这次裁员潮 , 从去年初蔓延到今年 , 算得上「互联网就业大逃杀」 , 各知名大厂的裁员比例相当高 , 在20%~40% , 有些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0% , HR办完了员工辞退手续后 , 明天就要办理自己的辞职后续 。
一股危机感弥漫互联网 , 熬了好几年的寒冬始终不见晴 , 冷死倒下的一批批 。
身经百战的程序员也无法置身事外 , 底层岗位被精准围剿 , 优先淘汰;高层岗位未能幸免 , 无论985211 , 还是双一流硕博连读 , 只要性价比低 , 年龄大 , 卷不动 , 收拾包袱几乎是唯一结局 。
在裁员大逃杀中幸存下来的 , 不意味着有新机会 , 反而更忐忑焦虑了 , 只能卖力工作 , 争夺现有资源 , 陷入更进一步的内卷内耗 。
资本乐意所见 , 顺应形势缩减福利 , 可能停止下午茶供应 , 可能是某天不包餐了 , 或是宣布取消房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