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唯流量论早已out,是该理性看待它了( 二 )


我们熟知的腾讯99公益日、阿里95公益周、新浪微公益、水滴筹、轻松筹等 , 可以说都是基于互联网打造的公益平台 。
其中 , 作为中国互联网史上首个公益日 , 腾讯99公益日从2015年第一次走到现在 , 已经走过了7年时间 , 阿里巴巴连续五年打造“95公益周 。

其实在不少重大事件中 , 都可以看到互联网公益的身影 。 不管是2020年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还是今年的疫情 , 互联网将流量红利的正向作用发挥淋漓尽致 , 疫情期间除了充当基础的信息传播载体外 , 其还利用自身优势 , 解决了线上募集捐款、远程医疗援助、物资统筹调配等这些传统公益组织无法兼顾的方面 。
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 2021年疫情期间 , 社会各界通过各级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累计捐赠396.27亿元 , 其中 , 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18.67亿元 , 参与人次达到4954万人次 。
另一组数据显示 , 最近三年来 , 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公益;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近100亿元 , 比2020年增长了18% , 互联网筹款额五年间增长了近四倍 。
必须承认的是 , 正是因为互联网的介入 , 让中国的公益事业变得更加高效和轻松 , 除了有一种无门槛走近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可能 , 也让公益变得更加透明 , 增加了大众对公益的信任 。
放眼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 , 其社会影响力逐渐放大 , 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多 ,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也正不断外延 。 曾有分析认为 , 互联网企业所创造的福祉 , 将远远超过他们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价值 。
一言以蔽之 , 当我们在诟病资本+流量模式的过度商业化 , 也不能忽视互联网企业流量背后的社会价值 , 理性看待流量才是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