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著作 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品

今天我们要说的作品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 。跟《巴黎圣母院》比起来 , 《悲惨世界》的篇幅更长 , 世界观也更复杂 。如果说写《巴黎圣母院》时候的雨果 , 还在努力讲好一个故事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著作 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品

文章插图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 , 介绍下写作背景 。
今天我们要说的作品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 。
跟《巴黎圣母院》比起来 , 《悲惨世界》的篇幅更长 , 世界观也更复杂 。如果说写《巴黎圣母院》时候的雨果 , 还在努力讲好一个故事 , 那么到了写《悲惨世界》时 , 他就隐约扮演起了造物主的角色 。
所谓的“造物主” , 是说他不仅要给我们人物与故事 , 还要给我们整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是对现实的照抄 , 也不是对历史的还原 , 它比现实更鲜活 , 比历史更深刻 。
读完这部《悲惨世界》 , 你可能仍然不清楚19世纪上半叶法国发生过几次革命 , 诞生过几个共和国 , 建立过几个王朝 , 有过几个帝国 。不过 , 你大概率能感受到善的力量 , 正义的限度 , 自由的可贵 , 道德良知的价值 。
《悲惨世界》写作的历史背景主要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起义这段时期 。早在19世纪40年代 , 雨果就开始酝酿这部小说 。起因是他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 说有一个苦役犯出狱以后 , 人们排斥他 。
当他走投无路时 , 一位善良的主教帮助了他 。在主教感化下 , 苦役犯从此改过自新 , 加入了主教弟弟的军队 , 一路英勇作战 , 直到在滑铁卢战死沙场 。
在雨果最初的计划里 , 除了主教和苦役犯 , 他还打算写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 。当时法国文坛的潮流之一是描写民众的痛苦 , 雨果也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
据学者研究 , 法国大革命的初衷是对自由的追求 , 这种自由更多是政治上的 , 主要是那些有钱没权的阶层想要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因而反对教会和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
后来 , 底层民众才进入了革命者的视野 , 公平逐渐成为革命主要的诉求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 作家和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转向社会底层的无产者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苦役犯和女人等人物的初衷就与这种思潮有关 。
但雨果对大革命的态度比较复杂 。虽然他支持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追求 , 同情民众的遭遇和苦难 , 但对革命之后越来越极端的举措持保留态度 。所以 , 我们会看到雨果笔下的人物往往善恶分明 , 可是他对革命、历史、宗教的态度却十分暧昧 。
说到底 , 雨果并不是某一种政治体制的支持者 , 他更看重自由、平等和尊严 , 强调人性的健全和良知的完整 。所以说 , 人们往往把他称为“人道主义者” 。
《悲惨世界》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 。雨果在40年代就开始酝酿这部小说 , 当时的法国施行君主立宪制 , 社会相对稳定 。但这种稳定没能持续多久 ,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 ,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 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 。
在这段时间里 , 雨果中断了写作 , 四处奔走鼓吹革命 , 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 , 晋封伯爵 , 并当选国民代表和国会议员 。
1851年 , 路易·波拿巴称帝 , 雨果对此大加攻击 , 被迫流亡比利时 。直到1861年6月 , 小说才全部完成 , 第二年正式出版 。
全书共分为五部 , 翻译成中文有90多万字 。除了最初计划中的圣人、苦役犯、女人和孩子 , 雨果还塑造了马里于斯 , 一个带着不少他本人印记的年轻人 。至于小说的主题 , 雨果自己归纳为:一个人良心的发现 。
整部小说采用框架式的结构 , 每一卷、每一部似乎都在讲不同的故事 , 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 , 有时还夹杂了大段雨果的议论和抒情 。这一点曾被当时不少评论者批评过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著作 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品】不过 , 巨大的篇幅抚平了作者议论和抒情引起的突兀感 , 松散的故事最终都汇聚在同一个主题之下 , 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止是几个人物、几段故事 , 而是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