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与不造车,两个华为的博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子出行(ID:photon2022) , 作者:冷泽林 , 编辑:王潘 ,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7月4日 , 华为夏季新品发布会上 , 此前被华为终端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视为比肩百万豪华车舒适性的问界M7总算迎来了发布 。
根据官方数据 , 开启预售的M7在2小时内收到了超过2万台订单 , 4小时突破4万台 。 而3月才开启交付的M5销量也保持着惊人的增速 , 最新6月销量已达7021辆 , 新增大定10685辆 。
与此相反的是同为华为合作伙伴的极狐 , 销量表现却一直不如人意 。
造车与不造车,两个华为的博弈
文章图片
根据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 , 极狐阿尔法S近一年的销量中仅有今年三月突破了四位数 , 与问界相比 , 两者的状态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
当然 , 这也和极狐阿尔法SHI版迟迟未上市有关 。 从去年亮相上海车展“惊艳”众人到实际正式上市 , 极狐阿尔法SHI版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 期间还经历了多次“跳票” 。 而即使上市 , 目前要想大规模交付还得等到9月 。
一款已经在售一年多的车型 , 加上短期还无法落地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 , 究竟能打动多少消费者?至少去年5月极狐汽车副总裁王秋凤透露的订单量仅仅为“已超千辆” 。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 , 华为在问界上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
余承东在问界M7发布会上称“我们两家团队(华为和小康)在一起创造了汽车行业的百年奇迹” , 这个百年奇迹指的便是一年多的时间问界连续“开发”了两款车型 , 即M5和M7 。
问界与极狐不同表现背后实际是华为入局汽车领域的两条主要路径 , HI模式和华为智选模式 。
两只脚先后踏入同一条河流华为内部一直有着“造车派”和“非造车派” , 余承东是前者 , 而除了他以外几乎都是后者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在2021年华为技术大会上表示 , “我们老余(余承东)就不服气 , 但他只有一票 。 老余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 , 从消费者BG出发 , 他就想造车 。 ”
徐直军是拉开华为入局汽车领域序幕的重要人物 , 早在2019年上海车展徐直军便宣布了华为汽车业务的消息 。
彼时徐直军分享了华为入局汽车的三个方向 , 一是打造MDC智能驾驶平台 , 其中包括传感器生态、智能驾驶应用生态以及打造MDC接口的标准;二是基于华为的鸿蒙以及已有的智能终端 , 打造智能座舱平台;三是基于MCU打造整车控制操作系统 , 形成智能电动平台 。
不难发现 , 这三个方面对应的是华为HI模式“雏形”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 并没有如今余承东高举旗帜的华为智选模式 。
不久后 , 任正非签发首个关于华为汽车业务的组织变动文件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正式成立 , 王军任总裁 , 而王军汇报对象正是为分管ICT管理委员会的徐直军 。
华为内部有两大业务管理委员会 , 分别为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 。 是负责业务战略、经营管理和客户满意度的责任机构 。
造车与不造车,两个华为的博弈
文章图片
来源:华为2019年报
从华为2019年组织架构来看 , 可以简单理解为前者负责ToB业务 , 后者负责ToC业务 。 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归属于B端业务 , 似乎也是在进一步打消外界对“华为造车”的顾虑 。
而彼时与北汽、长安等合作伙伴的活动中出面的也多以徐直军、王军为主 。 作为消费者BG(后改名终端BG)CEO的余承东则在积极推进另一条线——HUAWEIHi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