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团队,十年磨一“件”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根据路面结构设计要求 , 导入路面结构材料特性 , 软件就能快速计算分析出满足要求的路面结构厚度、工程经济性选型 , 为路桥施工提供优化方案 。 ”
在湖南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 , 一个名为“麦粒软件”的项目引起评审专家和业界关注 。 这个由长沙理工大学博士生黄旺团队研发的软件 , 十年来专注于解决工业软件的“短板”问题 , 目前全国已有120多家高校使用该软件进行科研教学 , 用户甚至拓展到海外地区 。
瞄准“卡脖子”技术
工业软件CAE全称“计算机辅助工程” , 主要用于高端工业的设计 , 可以模拟成本昂贵的现场试验 , 便于优化设计、节约研发成本 。 在工业4.0时代的中国 , 手机的芯片设计、手机外壳的强度分析、鞋子的人体工学设计模拟都离不开它 。
然而 , 工业软件是我国科技界公认的“卡脖子”技术 , 仿真设计类软件更是基本被欧美产品垄断 。 黄旺介绍 , 这类软件的使用成本十分昂贵 。 “我就想 , 如果可以自己做一款软件 , 让别人使用 , 那该多好 。 ”
这个团队,十年磨一“件”
文章图片
2016年 , 在学校组织的一个科创竞赛上 , 黄旺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编写的仿真计算程序 。 他的项目引起了竞赛组织方——学校创业学院老师们的关注 , 在老师们的支持下 , 黄旺坚定了创业并将研究成果产品化的想法 。
走好“最先一公里”
硕士研究生期间 , 黄旺找到两位合伙人组建创业团队 , 在学校创业园申请了一个小办公室 , 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学习和创业生活 。 2017年 , 公司第一款产品进入测试验证阶段 。
创业初期经费匮乏、团队不稳定、产品研发经验不足 , 难题一个接一个 , 黄旺也到了面临毕业选择的窗口期 。 如何走好“最先一公里”?
黄旺的选择是带着科技成果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 硕士毕业时 , 因研究课题成绩优异 , 他被评为全省“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 。 2019年 , 他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 。
这个团队,十年磨一“件”
文章图片
随着创业团队的产品研发逐步进入正轨 , 黄旺面临着接踵而至的理论和技术难题 。 仿真设计类软件的核心技术是底层求解器 , 黄旺需要带领研发团队首先攻克这一难题 。
在自主攻克算法理论问题的同时 , 黄旺在研究生导师及郑健龙院士的引荐下 , 还与欧洲的几位著名学者建立了学术联系 , 甚至邀请了英国伦敦大学著名学者作为科学顾问来指导团队 , 软件开发能力大幅提升 。
十年磨一“件”
从本科到博士的10年来 , 黄旺的学习和研发日程紧凑而单调:早晨6点半起床 , 赶到工作室 , 晚上11点才回宿舍 , 一天14小时扑在工作和学习上 。
在公司研发团队中 , 黄旺既是产品研发的负责人 , 也是主要执行人 , 软件产品的架构设计、底层计算理论构建、核心代码编写等关键任务都由他完成 。
这个团队,十年磨一“件”
文章图片
“创业是一件很难的事 , 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 , 前期的研发投入很大 , 产品的研发周期长 。 我们只有花最少的钱 , 做最多的事 , 才有可能取得一些成绩 。 ”黄旺说 。
近3年来 , 黄旺发表科学论文5篇 , 个人申请软件著作权10项 , 带领研发团队申请企业软件著作权33项 。 目前 , 他的公司已发布麦栗、麦荳等5个软件产品 , 涉及CAE结构分析、无网络离散及CAD格式转化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