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从查看一次到阻止截图,为什么人们需要“阅后即焚”?

裸眼3D|从查看一次到阻止截图,为什么人们需要“阅后即焚”?

【裸眼3D|从查看一次到阻止截图,为什么人们需要“阅后即焚”?】文/观察未来科技
去年 , WhatsApp推出了“查看一次”的功能 , 它允许用户在给对方发信息时实现“阅后即焚” 。 虽然该功能受到一定欢迎 , 但它没有提供任何阻止截图的方法 , 这意味着收件人可以选择通过快速截图来保存消失的媒体 。
现在 , Meta宣布 , 其正在开发一项新功能 , 可以从系统层面阻止截图 , 以及其他一些隐私功能 。 Met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宣布了这个流行的消息应用程序的三个新的隐私功能 。 这些功能包括屏幕截图屏蔽 , 可选择悄悄离开群组 , 以及选择谁能在你在线时看到你 。
如今 , “阅后即焚”功能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 各大社交平台也都在近年来陆续尝试推出“阅后即焚”的功能 。 那么 , 人们究竟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功能?“阅后即焚”又是否真的能拦阻人们在互联网的痕迹?

实际上 , “阅后即焚”正来自于社交媒体的“分享” 。 当所有社交媒体都强调“分享”的意义的同时 , 人们也随之产生了对于“过度分享”的忧虑 。
2013年9月 , Facebook每天上传的图片达到惊人的3.5亿张 , 总照片数超过2500亿张 , 而这些可能是头脑发热拍下的照片将在网络上被永久保存 。 如何既满足个人自由展示自己的需求 , 又避免被他人掌握隐私的后果?2012年 , Snapchat一夜之间风靡全美 , 而Snapchat就是一款“阅后即焚”的软件 。
这个图片分享软件可以拍照和录制视频 , 并发送到网上和朋友分享 , 但具有革命意义的是 , 用户在发送时 , 可以选择从1秒到10秒不等的观看时长 , 这决定了你所发送的图片所能存在的时限 。 超过这一时限后 , 图片会自动地从接受者的设备以及Snapchat的服务器上彻底删除 。
在社交媒体时代 , 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变得模糊 , 私人领域的时空界限都被扩展到了无穷大 。 在空间上 ,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是裂变式传播 , 转眼就可以传遍天下 。
时间上 , 照片可能被长久保存 , Snapchat出现之前 , 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如同覆水难收 。 Snapchat所做的 , 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的隐私 , 除了图片会自动销毁以外 , 如果对方试图截图 , 图片发送者也会收到通知 。
不过 , 不管是Snapchat , 还是也曾试水的微信 , 亦或是WhatsApp , 一个Web2.0时代的核心共识就是:互联网不会轻易遗忘 。 即便服务器的硬盘数据荡然无存 , 只要互联网本身没有彻底崩溃 , 利用缓存页面、用户脑中的回忆以及保存在个人硬盘上的本地文件 , 在物理层面上复原被湮没的互联网记忆并不困难 。
人们当然可以通过这种自毁式的方式 , 减轻对于所发送的信息可能被记录而带来的紧张感 , 同时也可以释放打造网上完美自我的压力 。 但同时 , 依然需要保持理性和警惕 , 数字时代 , 一切都将以数字化的形态而存在 , 即便是“阅后即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