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敲警钟 “双碳”之路贵在蹄疾步稳

极端天气敲警钟 “双碳”之路贵在蹄疾步稳
——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侧记
◎洪恒飞 本报采访人员 江 耘
“今年以来 , 全球多地出现罕见热浪 , 干旱、暴雨、洪灾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 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气候变化已不是未来的挑战 , 而是眼前的威胁 。 ”谈及低碳创新的迫切性 ,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的发言引起与会人员共鸣 。
8月15日—16日 , 在浙江湖州召开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期间 , 2000多位专家及业界代表围绕能源革命、减污降碳等领域展开研讨 , 分享科技创新转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案例经验 , 明晰我国“双碳”目标的现有阻碍和实现路径 。
依靠技术开路 能源结构调整必须先立后破
不同于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集中在少数储量国 , 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分布更为均衡 。
“未来的世界里 , 大家都有机会‘风光’ , 但是谁能够真‘风光’ , 完全取决于谁能够更早建成大规模稳定使用这些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强调 。
如今 , 超130个国家已相继提出碳中和承诺 。 有观点认为 , 全球能源发展正从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技术依赖型 , 核心技术创新就成了重中之重 。
公开数据显示 , 2020年 ,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116亿吨 , 其中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在46亿吨左右 , 占比达40%以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分析道 , 这意味着电力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 , 自身系统要实现深度低碳零碳外 , 还要实现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的清洁替代 。
需要注意的是 , 随着光伏、风电的大规模应用 , 利用可再生能源 , 在将来可能存在所需稀有金属、稀土元素等关键材料资源短缺的隐忧 , 应当就相关替代材料以及成熟的循环利用技术做到未雨绸缪 。
“减碳过程要实现安全可靠 , 必须立足国情、先立后破 , 将化石能源有序减少建立在非化石能源可靠替代的基础上 。 ”舒印彪指出 ,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 实现风光水火储输多能互补、总量充裕、结构合理、实时平衡 。
降污持之以恒 有效开发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位于湖州市长兴县与安徽省广德市交界处 , 一条长35.5公里的全封闭水泥熟料输送带盘踞山间 , 串联两地多家水泥企业 。 通过以电代油 , 这一输送带全年预计可减少燃油2000吨和尾气排放1.4万吨 。
相关研究表明 , 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排放 , 存在同根同源的特性 。
“我国生态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指出 ,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双碳”目标任务 。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 , 湖州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数字化改革引领 , 就维护生态系统、提升固碳潜力持续探索实践 。
【|极端天气敲警钟 “双碳”之路贵在蹄疾步稳】比如 , 湖州德清县以下渚湖湿地为模板 , 汇集县内湿地生态碳汇 , 将碳排放主体的碳排放量参照全国碳配额交易公开价格向湿地领域支付碳汇补偿资金 , 提升湿地固碳潜力 , 实现碳排放县内就地消纳 。
据浙江省林科院测算 , 下渚湖街道2021全年净固碳量达到1.7万吨 , 湿地碳汇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突出 。
“资源增效减碳 , 能源结构降碳 , 生态系统固碳和市场机制融碳等举措存在互补 。 ”贺克斌表示 , 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系统治理与保护 , 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 可为能源结构方面的降碳技术研发争取更多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