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没“醉”,精酿啤酒大撤退

市场没“醉”,精酿啤酒大撤退
文章图片
创业邦(ID:ichuangyebang)原创
作者丨谢璇
编辑丨海腰
图源丨图虫创意
“近几年退出市场的精酿啤酒品牌?那可太多了 。 ”
从2015年创业至今 , 蜂狂精酿啤酒创始人杨修哲和王帅每年都会见证百十来家竞品的诞生 , 同时也目睹了大批同行的离场 。
2016年 , 仅有3家相关企业注销吊销 , 但2021年 , 这一数字上升至323家 。
“我奉劝那些想做酒厂或精酿厂牌的朋友 , 慎重入场 。 ”杨修哲反对将欧美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作为参照 , 在他看来 , 海外精酿市场份额虽然可以达到酒类市场的20%以上 , 但那是以收入结构和认知水平为基础的 。
在几乎没有精酿文化的国内市场 , 将来也很难达到欧美国家的市占率 。 根据他的观察 , 目前离场的精酿啤酒品牌 , 创立时间大都不超过5年 , “这1%的独木桥上站了太多的人 , 把桥压弯了 , 很多入场的或即将入场的人应理性看待这个行业 。 ”
市场没“醉”,精酿啤酒大撤退】目前 , 精酿啤酒的市场空间并不大
在杨修哲看来 , 精酿啤酒的发展不及预期 , 既有消费行业大环境趋冷的原因 , 也有精酿啤酒行业本身的问题 。
在中国 , 精酿啤酒的市场空间并不大 。 啤酒市场中 , 上有百威、嘉世伯这样的国际品牌 , 下有乌苏和杰克熊猫这样半路杀出来的低价品牌 , 抢走了三四线市场 , 也让普通精酿品牌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 。
市场没“醉”,精酿啤酒大撤退
文章图片
特别是头部啤酒品牌对各地小型传统啤酒厂打压严重 , 于是各地小厂打着精酿啤酒旗号 , 挂羊头卖狗肉 , 打价格战 , 致使很多消费者图便宜去消费 , 这部分消费者喝到了人生第一口“伪精酿” 。
此外 , 在精酿啤酒的风潮下 , 涌现出了大量新酒厂 , 过剩的产能 , 低迷的销量 , 都给精酿啤酒品牌带来巨大的市场压力 。
精酿啤酒品牌面临用户心智 , 消费场景等障碍
精酿啤酒看上去光鲜亮丽 , 但究其本质 , 这是一门又苦又累又传统的零售生意 。 品牌、渠道、物流、资金 , 环环相扣 , 庞大且琐碎 , 需要文火细炖 。 没有多年的深耕积累 , 根本无法站住脚跟 。
正因如此 , 精酿啤酒在国内发展多年 , 很难说哪个精酿品牌真正站稳了脚跟 。
“大家都是很小的鱼 , 在各自小水塘子里游着 。 ”在蓝村啤酒厂创始人刘宇龙看来 , 精酿啤酒品牌大都体量有限 , 甚至都还没有走到相互竞争的层面 。
对于这些“小鱼”来说 , 想要真正立足 , 前面的阻碍着实不少 。
首要 , 就是建立用户心智 。
中国的啤酒市场与日本很像 , 大家喜欢味道清淡一些的啤酒 , 口味也比较单一 。 但传统的欧美精酿啤酒口味比较重 , 酒精度也比较高 。
而刘宇龙创立蓝村啤酒厂的初衷 , 就是想给消费者建立一种认知:啤酒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 引导消费者来尝一下 , 然后才有机会向他们介绍 , 到底什么是IPA , 什么是黑啤……精酿啤酒产品与消费者认知之间 , 其实还有非常大的鸿沟 。
除了认知上的鸿沟 , 消费场景上的鸿沟也亟待抹平 。
精酿啤酒之所以能够在欧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 精酿已经成为了欧美餐饮文化的一部分 。 因此 , 精酿啤酒是否能在中国餐饮场景中形成固定搭配 , 也成为影响消费者接受这一产品的重要因素 。
市场没“醉”,精酿啤酒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