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手术机器人与中国市场:开刀壁垒大幅降低 基层需求尚待满足|一线

摘要:受制于市场教育和价格等因素 , 手术机器人在基层市场应用提升空间巨大 。
《科创板日报》8月21日(采访人员金小莫)腔镜手术机器人已成为医疗装备产业中最热门的细分赛道之一 。 日前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在一线走访中进一步了解到 , 从一、二线城市向基层市场拓展 , 将会是未来几年里 , 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趋势之一 。
公开资料显示 ,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下一代外科手术的新方式 , 已成为医疗装备产业中最热门的细分赛道之一 。 在众多手术机器人中 , 又以腔镜手术机器人率先实现了技术突破 , 并在商业化上取得成功 。
截至目前 , 国内共有三款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 分别为由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研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采访人员注:2017年 , 为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更快的速度引入中国市场 , 复星医药与直观医疗合资建立了直观复星)以及另两款国产手术机器人:威高的妙手、微创机器人的图迈 。
日前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从直观复星获悉 , 截至目前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总装机量接近300台 , 总手术量超过32万台 。 “2021年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完成了共约9万台手术 , 预计到2022年底可完成约10万台手术 。 ”直观复星CEO潘小峰称 。
80%的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
一个现象是 , 前述手术机器人中的绝大多数都被安装于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之中 。
“截至目前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总装机量接近300台 , 其中 , 80%的手术机器人被安装在了北上广深以及各省会城市中的三甲医院 。 ”潘小峰对《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这一方面 , 是有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 。
公开资料显示 , 手术机器人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应用历史;而在国内 , 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最早还是在2006年才开始的——当时 , 北京301医院引进了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 此后 , 手术机器人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 直到近几年 , 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及政策支持 , 新产品陆续问世落地 , 相关应用进入了爆发期 。
有数据显示 , 2013年以前 , 国内市场每年新增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数量基本低于5台 , 到了2020年 , 这一数字才变成了55台 。 由于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时间尚短 , 因此 , 总体来看 , 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仍然极低 。 另有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末 , 美国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为13.3%;而我国的渗透率只有0.5% 。
腔镜手术机器人与中国市场:开刀壁垒大幅降低 基层需求尚待满足|一线
文章图片
医生与手术机器人(图片由直观复星提供)
在这种背景下 , 基层医院也成了被忽视的一块拼图 。 事实上 , 较之于大三甲医院 , 基层医院或才是手术机器人最能够发挥优势的所在 。 这是因为 , 运用手术机器人后 , 手术难度将被大幅降低 , 可补齐基层医院的缺少优质外科医生的现实短板 。
外科手术的难度被机器人大幅降低
手术机器人能把手术难度降低到什么程度?在坐落于上海张江的直观复星创新中心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在一间教研室中“感受”了一把:
一个手术机器人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平台 , 由三大部件组成:影像处理平台车、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 。
腔镜手术机器人与中国市场:开刀壁垒大幅降低 基层需求尚待满足|一线
文章图片
手术机器人“三件套”(图片由直观复星提供)
在手术过程中 , 患者横卧于手术平台上 , 主刀医生在控制台通过控制手柄 , 对机械臂进行遥控进行手术 , 影像处理平台则实时播放手术画面并由医助进行监控 , 随时将情况向主刀医生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