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年薪百万的码农买得起耐克 却买不起身份认同感?( 四 )


通常我们在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上 , 还有一个学者的研究 , 我们大家也可以听一下 。 大家到网上也可以查 , 他是爱丁堡大学的一个华裔的学者 , 也是从我们北京的著名学校出去的经济学家 。 他做了一项中国深圳农民工的研究 , 他(研究)第一代的农民工差不多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 。 改革开放三四十年了 , 它是差不多15年前的一项研究 。 他记录了这些农民工通过了30年 , 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 仍然是把挣的钱都寄回家去 , 燃用挣的钱用来改变自己在农村的那种啊非常艰苦的生活方面 。 没有留钱给自己在城市里置业 , 留下来生活 , 是这样的 , 他仍然认同他原来的家 。 这样的一种状况 , 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要付出的代价和阵痛 。
他做的研究是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他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意大利 。 破产的农民 , 最穷的农民像我们看摩登时代电影一样 。 最穷的农民到城里打日工、小时工 , 这样的人进城之后 , 什么时候能变成英国伦敦城市里的市民呢?25年 。 20到25年 , 那么他变成市民化有什么样的指标?我当时记得 , 这是一个大家在西方比较公认的一个指标 , 我们国家现在也开始监测了 。
第一 , 他有固定的一份工作和收入 , 或者是固定的收入或者是固定的工作 , 在这个城市;
第二 , 有一个稳定的婚姻 , 就是有一个家庭;
第三 , 有一份自己的住房 , 那么是固定资产 , 属于自己的住房的这样的固定资产;
那么第四持有有价证券 , 或者是我们通常说有自己创业的小公司或者是别人的公司 , 我参股等等 , 持有有价证券 , 或者说有一份自己的小生意 , 小business 。
这样的标志都说明了这个人 , 已经从农民变成了一个市民这样的标志 。 那么拿这个标志来衡量我们80年代的农民工 , 绝大多数应该说都回到了他们的农村 , 但是他的贡献是把自己的第二代 , 就是把新生代的这一代培养出上学 , 接受比较好的教育等等 。
那么新生代进城之后 , 什么时候能够在 。 比如说有了稳定的婚姻 , 有了安了家 , 有了自己的住房 , 有了稳定的工作 , 还有甚至有一份自己的小生意 。 这种市民化 , 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
采访人员:所以就像您说的 , 他在这儿在城市落地扎根了 , 有了自己的工作 , 有了自己的家庭 。 他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算摆脱了 , 一个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名声?
张丽华:新生代农民工不是一个贬义词 , 国家是为了便于在就业统计方面方便 。 因为我们大家知道 , 统计学用的人群 , 实际上它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一种 。 为了统计方便 , 把某一类的这种这个特征的人放到一起 , 本身是没有贬义的 。
但是网友们调侃自己 , 我觉得可能还是觉得自己市民化的程度不够 。 我刚才说的标准 , 因为大家知道到了六七十年代 , 美国的市民化的程度 , 实际上才只有15年 。 也就是说 , 你在美国不管是黑下来还是怎么样 , 15年之后 , 你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拥有一定的稳定的收入 , 稳定的婚姻生活 , 有一个自己的住房 , 实现自己能够有一个自己的生意 。 这个经过15年的努力 , 是可以做到的 , 哪怕你身份是黑下来的 , 最终你可能也能做到 。
正是因为这样 , 才使得美国显得比英国、老牌的那些工业化国家 , 更能吸引一些劳动力人口到美国去 。 我们大家知道那很多的英国人 , 甚至意大利人、德国人他们的后裔 , 在他们自己国家工业化之后还去美国打工 , 绝大多数就是当时的社会底层 , 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 利用这样的一个打工这样的过渡带 , 使自己成为这个城市里的一个主人和市民 , 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