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提速”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亟须打通

“当前 , 世界汽车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变 , 出现了‘新四化’的现象 , 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 。 但在‘新四化’下 , 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专业人才不足、优秀人才‘一将难求’等问题 ,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偏离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 ”8月12日 , 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上 , 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颜晓红说 。  
当天 , 在江苏镇江 , 从天南地北赶来的学院院长、车企负责人 , 就汽车行业如何打通校企合作 , 培养一代卓越的工程师开展头脑风暴 。  
一组数据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透露 , 2025年“懂汽车+懂IT”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约3.7万人 。 当下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 部分专业人才需要进入企业后“二次培养” , 才能补足知识的短板 。  
“传统的汽车人才需求量在降低 , 而智能汽车岗位需要同时具备车辆、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知识体系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 ”他强调 , 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与改革 , “非常急迫” 。  
在企业当过10年的副所长、10年的董事长 , 后来受聘于湖南大学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成了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 。 他曾观察到一个现象 , 以前每年学院都有200多名学生来申请转专业 , 希望转到自动化、电气等学院 。 他曾跟学生们展开了深入地沟通 , 也对学校的课程展开了系统化的分析 。  
【|智能汽车“提速”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亟须打通】“在专业课上 , 大学学习的内容比企业落后至少5年 。 ”在论坛上 , 丁荣军直言 。 他举了个例子 , 以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学生课程体系来说 , 目前课堂教学的C语言、C++语言等已经无法满足智能交通工具实际需求 。 高铁的工程师已经在使用图形块语言 , 中国的工程师自己研发的计算机系统 , 能够自动将图形块语言生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控制语言 。  
若要在汽车行业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 , 教育面临的“真问题”是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奚立峰给出了如下的分析 。 “工程教育模式固守传统专业领域 , 未能紧随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 ”他提到 , 全国有2305个专业点 , 但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同质化 , 甚至很多教学类实践课都是“参观式”学习 , 没有接触到企业的“真问题” , 即企业在现实运转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工程难题 。  
他在论坛上打了个比方 , 就像在驾校训练场上完成了考试 , 拿到了驾照 , 但缺少“真问题”训练 , 到了公路上 , 很难去应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工程问题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 “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是脱节的 , 还没有形成整合 , 校企融合不够紧密 。 ” 
让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卢剑伟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今 , 部分大学老师的人生历程是从校门再到校门 , 没有经过工程训练 , 在实践上本就经验不足 。 在论坛上 , 一位企业负责人至今还记得 , 某所高校汽车学院院长曾专门请他们给学生制作汽车模型 。 这位院长隐晦地说 , 学校的部分老师没有汽车行业的从业经验 , 在课堂上无法给学生画出一个完整的汽车模型图 。  
对此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世春也深有感触 。 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跟学校人才培养的转型速度出现了“脱节”现象 。 部分学校在授课上围绕汽车零部件原理、汽车设计与发动机设计来展开 , 但部分学生就业后 , 常常发现课堂知识点用不上 , 往往还要工作一两年之后 , 才能真正地为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