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影响跨越多个圈层 全球变暖何以“四处横行”

关注全球变暖③
气候变化不是孤立的 , 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气候系统 。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冰冻圈 , 近些年人类圈又被提出 。 各圈层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 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状态 。
近日 , 瑞士恩格尔贝格的工作人员为铁力士山上的冰川铺上了白色的毯子 , 以防止冰川融化 。 这是当地为缩小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影响的一种无奈之举 。
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 以及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现象 , 都发生在全球变暖的重要气候背景下 。
如何识别全球变暖 , 它如何对地球产生影响?全球变暖给我们带来的直观感受 , 只是越来越热吗?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任国玉认为 , 全球变暖已是公认事实 , 但其带来的影响十分复杂 , 科学认知防范全球变暖 , 平衡研究尤为重要 。
在地球各圈层均有迹可循
“气候变化不是孤立的 , 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气候系统 。 ”任国玉介绍 ,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冰冻圈 , 近些年人类圈又被提出 。 各圈层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 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状态 。 这6个圈层中 , 任何一个圈层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 。
平均温度、降水量、极端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显著变化 , 以及墨西哥湾飓风强度变大、山地和北极冰川和海冰加速融化等 , 均是气候变化的表象 。
目前来看 , 全球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迹象之一 。
任国玉说 , 全球变暖的观测研究 , 需要使用长序列地表温度资料 。 最早的地表气温观测 , 是在17世纪的欧洲 , 但比较系统的观测数据仅有100多年 。 20世纪中期后 , 观测网络逐步加密、观测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 我国具有至少60年观测数据的地面气象站点有2400个左右;还有120多个探空站点 , 可观测地面到一万多米高度的大气异常和变化情况 。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数据显示 , 2019年全球地表年平均温度比1850年—1900年平均值高1.1摄氏度 , 有记录以来仅次于2016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每10年的气温都比上一个10年高 。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 , 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12摄氏度;我国年平均地面气温每10年上升0.25摄氏度 。 剔除城市化影响偏差以后 , 我国每10年上升速率为0.18摄氏度左右 , 比全球平均略高 。
任国玉指出 , 城市化影响偏差 , 以及全球陆地和海洋观测记录的空间覆盖不均匀 , 特别是早期全球陆地和海洋大部分地区缺少观测 , 是造成目前全球变暖速率估计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
全球变暖不仅表现在器测数据显示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 , 实际上 , 其影响在地球的各个圈层均有迹可循 。
作为地球水圈的主体 , 海洋热含量增加;自1993年以来 , 海平面的上升趋势为(3.3±0.3)毫米/年;同时 , 因为海洋吸收了大气中释放的过量二氧化碳 , 海洋酸化明显 。
而在冰冻圈 , 全球变暖造成全球积雪和雪盖融化加剧 , 全球海冰和冰原明显融化 , 范围明显减小 。
“冰冻圈十分特殊 , 被科研人员视为地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 。 ”任国玉表示 , 冰冻圈具有高易变性、高反照率、启动大洋环流传输带和巨大相变潜热等独特性 , 深刻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异常 。
其中 , 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保存有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记录 。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 , 1992年至2011年 , 格陵兰冰盖和西南极冰盖冰量损失增加 , 且增加速率呈现加快趋势 。
在陆地岩石圈和生物圈 , 全球变暖下 , 生长季的长度有加长的趋势;冬季变短 , 夏季变长 , 以北半球为例 , 1952年—2011年北半球平均夏季从78天增加到95天 , 冬季从76天减少到73天;全球绿化、物种范围移动均有增加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