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站为5G网络“补盲”“补热”

|小基站为5G网络“补盲”“补热”
文章图片

日前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的2022世界5G大会上 , 汇聚了全世界5G发展的最新成果 。 图为参展商现场演示5G+VR在线教学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 涛摄
到今年7月底 , 中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近200万个 。 然而 , 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室外5G信号稳定 , 到了室内偶尔会出现时断时续的情况 。 专家指出 , 这是室内信号深度覆盖能力不足导致的 。  
随着在线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应用快速发展 , 5G室内场景增多 。 在覆盖行业更广、应用走深向实的当下 , 如何解决室内信号不稳定的问题?具备小体积、低成本、高性能、低功耗、易部署等特性的5G小基站成为建设重点之一 。  
体积小 , 更灵活 
海上风电厂与海岸线距离较远时 , 容易出现网络信号微弱、难以正常通信的问题 。 这个困扰不少电力企业的麻烦 , 现在只需要一个行李箱大小的5G小基站就可以解决 。 有了它 , 无论是在海上、偏远山区还是封闭地下室 , 都能实现5G网络信号畅通 。  
除了信号通畅方便打电话 , 在工厂内建设5G小基站 , 还可以实现厂房视频传输、生产智能巡检、连接智能机器人信号等功能 。  
什么是5G小基站? 
“5G小基站的单通道发射功率较小 , 通常为毫瓦级 。 远端单元的体积尺寸一般在2L左右 。 ”中国联通网络部无线网管理室总监范斌介绍说 , 5G小基站之“小”体现在两方面: 
体积小——根据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 , 无线基站可分为四大类 , 分别是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和飞基站 。 相对于宏基站来说 , 后三者体积较小 , 通常合称为“小基站” 。 由于体积小、重量轻 , 支持多种回传组网方式 , 安装的灵活性更高 , 能够实现对重点场景进行网络覆盖的补充 。  
覆盖范围小——覆盖范围与体积相关 。 宏基站体积最大 , 信号的覆盖范围最大 , 主要解决室外的远距离连续覆盖 。 微基站覆盖范围50-200米 , 应用于宏基站部署受限的市区或农村;皮基站覆盖范围20-50米 , 应用于室内公共场所 , 如交通枢纽、购物中心、展馆等;飞基站覆盖范围10-20米 , 通常适用于家庭或企业环境 。  
小基站并非5G时代产物 。 在3G、4G时代 , 随着室内场景对网络需求的增加 , 小基站开始出现 。 进入5G时代 , 人们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 而小基站能够在室内安装 , 实现弱信号和盲区内的定点深度覆盖 , 包括人流密集或数据流量传输需求大的区域 。 此外 , 小基站还能帮助宏基站分担流量负荷 , 与边缘计算等技术相结合 , 以满足垂直行业应用碎片化需求 。  
今年初 , 三大运营商纷纷启动了5G小基站集采 , 聚焦细分场景的信号覆盖与网络建设 。  
8月4日 , 中国移动公示了2022年至2023年扩展型皮站设备的集采结果 , 这是5G商用以来最大规模的小基站集采 。 此次集采预估采购规模约为2万站 , 其中单模扩展型皮站7500站、双模扩展型皮站12500站 。  
据分析 , 进入运营商集采 , 有利于推动5G小基站相关产业发展 。 运营商集采的持续性可以进一步激活上下游产业链 , 进而为运营商提供更丰富、性价比更高的建网方案 。  
满足5G信号室内覆盖需求 
工信部数据显示 , 截至7月底 , 全国所有地级市的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了5G网络覆盖 。  
“目前 , 5G室外基站建设已基本实现广域覆盖 , 后续运营商将重点聚焦5G室内网络建设新赛道 , 5G小基站将成为5G室内建设的重要一部分 。 ”中国联通网络部无线网管理室无线网新设备业务主管范天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