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谁写的这首诗

“腹有诗书气质华”,出自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有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为证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主要流行五言诗,陶渊明本人最擅长的也是五言诗,所以这句话不太可能出自他的作品 。

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谁写的这首诗

文章插图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很多人都听过,可是却不知作者和出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句老话,意思是说:一个人书读得多了,气质自然出众,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一样 。
关于它的出处,大概有三种说法:一是出自苏东坡的诗词,二是出自陶渊明的诗句,还有一种,说是出自李时珍的名言 。
目前看起来,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作为一首相和诗,《和董传留别》的名气较小,全诗内容只是在鼓励董传应举出仕 。
但是这首诗的第二句,无意中道出了读书可以使人颐养性情,改善个人精神面貌的秘诀 。所以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专门夸奖读书人气质外显的名句 。
一、《和董传留别》赏析《和董传留别》——北宋·苏轼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
诗歌大意:
长年累月穿着粗布衣裳,但是饱读诗书,气质依旧清华 。厌倦了和老儒嚼瓠叶的日子,也想进京去考取功名 。只因穷困,即使中举,也不能像孟郊一样买得“寻春马” 。
非但不能“春风得意马蹄疾”,还要被京城富户的“择婿车”搞得眼花 。中举当然值得夸耀,皇榜上题写着自己的名字,墨迹却像乌鸦一样 。
这一首诗,是苏轼写给友人董传的作品 。董传是洛阳人,曾经在凤翔时与苏轼有往来,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去世,生年不详 。
假如董传是自然死亡的话,那么他和苏轼交往的时候,可能已经不年轻了 。所以在诗的第二句中,他说“厌伴老儒烹瓠叶” 。
董传为什么会伴老儒呢?因为他自己也是一老儒 。他自小家穷,但是勤奋好学 。初时因为朝中无人举荐,没有办法考取功名 。
直到认识了苏轼后,才改变了想法 。苏轼是一位通过科举改写了自己人生的好榜样,认识了苏轼,董传也就不愁没有人举荐他参与考试了 。
董传将要赴京参加科考,临行之时写了一首诗与苏轼告别 。苏轼“和”诗一首以示鼓励,告诉他,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钱穿得寒酸,就小看了自己 。
尽管一直穿着粗丝织布裁成的衣服,可是你满腹诗书,清华之气溢于言表,举手投足那份神气和穿着高档衣裳并没有什么两样 。
你只是厌烦了陪着乡亲一起嚼菜叶的日子,也想和年轻的举子一样,进京城见个世面 。因为贫穷,中举之后不可能像孟郊一样“春风得意” 。
好在京城也没有什么“长安花”可看,只有无数富户“抢女婿”的车 。谁知道那家人的女儿生得是美是丑呢?所以不中举也没啥好遗憾的 。
最后苏轼还告诉董传:中举当然是很高兴的事,当你看到皇榜上的墨迹字,你就会觉得,那上面好像是小孩子打翻墨水留下的杰作 。这就说明:你中不中举,全看皇帝老倌儿的心情 。
二、读书可以改变个人气质 苏轼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现代人一提到他,总是会心一笑 。因为他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不只是一个才子,更是一个随和可亲,富有幽默感的吃货小老头 。
上次我们谈到他批孟郊的《登科后》时,就爱拿小鱼、小蟹来比喻孟郊的诗 。这一次他给董传写诗,直接就说董传的学问啊,是吃到“腹”中去了 。
因为董传“吃”了很多书,所以书中的精华浸润了他的全身,清气穿过了他的肠胃、腹壁,一直渗透到他的体表,这让他看上去就和穿了质地很好的华服一般 。
他的举手投足,自然就有了一种让人不可逼视的清贵气质 。
那么,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吗?答案是真的可以!
中国人常说:相由心生 。当我们决定和一个人打交道的时候,会注意到他的五官比例是否协调,他的声音是否清脆动听,还会观察他的衣着,来判断他所处的社会阶层 。
可是这些,并不能决定我们对一个人的好恶 。真正决定我们是否愿意和对方结交的,就是他的“气质” 。
【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谁写的这首诗】书读得多的人,明白的道理多 。性格不容易偏执 。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冲淡平和,不会让人觉得第一眼就被冒犯 。
他有容人的雅量,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不会马上与人争执 。他或者善良温和,或者风趣幽默,或者博学强闻 。
总之,大家与他相处很开心,有时还能增广见闻 。时间一久,就没有人觉得他五官不好看了,反而会觉得他“气质”出众 。这是任何华美的衣饰,任何出色的样貌都代替不了的 。
苏轼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我们看见他的画像,不外乎是一张长方脸,眉眼间距之宽,简直要害了“相思病” 。虽然不丑,但是长相也不见得十分出色 。
然而,当年他在参加科考出名的时候,几乎北宋满朝的人,都觉得他长得很不错,这就是“气质”加分 。
书读得多的人有主见,不容易随波逐流,所以他对自己的外貌特别自信 。就算是穿着乞丐装,他也和穿着皇袍一样神气 。
假如有人用嫌弃的眼光看他,他立即就用睥睨天下的眼神,“自信”地瞪回去 。一副“你看什么看,不识货!”的表情,顿时把对方瞪得“不自信”了,这个就叫做:布衣可以傲王侯 。
结语 “腹有诗书气质华”,出自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有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为证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主要流行五言诗,陶渊明本人最擅长的也是五言诗,所以这句话不太可能出自他的作品 。
只是由于陶渊明和苏轼两人在性格上都有豁达、潇洒的一面,所以有人在不知原句出处的情况下,借用他的名字,附会了一首诗,说是“腹有诗书”的出处罢了 。
至于这句话源于李时珍的说法,因为李时珍是明代人,比苏轼晚生 。既然有证据证明《和董传留别》是《苏文忠公全集》里的作品,这个说法就不必考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