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产业|突围专有云,腾讯云的三张牌与三道坎( 三 )


毫无疑问,这是以典型的折中方式解决了专有云所面临的定制化与标准化的剧烈冲突。
3、在必然扩展的需求与集中化部署的矛盾下,提供了延展的能力
专有云都是集中化部署的,一次要完成大量的软硬件基础体系建设,然而,几乎每一个对专有云有需求的政企组织都会面临大量的扩展需求,这就形成了矛盾,客户不但要为专有云的基础搭设付出高昂的费用,以后每次扩展也要大费周章再次付出不菲的企业资源。
这很类似于当年企业部署ERP系统被称作“上了贼船就下不来”的情况,每次扩展就不得不面临大量的精力和费用投入。
而腾讯云过去投入的大量研发资源,已经建立起一套可以让部署在本地的专有云也能实现弹性伸缩的核心架构,让政企的后续扩展变得十分便利,这套专有云架构已经成为腾讯云的重要优势所在,它是技术壁垒的典型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云专有云这套架构并非完全另起炉灶,其整体还是沿袭了腾讯公有云的架构,即所谓的“用公有云架构做私有云”。
同源同宗的“一朵云”玩法,使得腾讯云私有云的发展可以享受到来自公有云发展的技术红利,尤其是不用再去重新适配PaaS、SaaS能力。同时,这也使得政企客户一旦想要进行混合云部署(这种需求很普遍)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使用上能够获得统一的界面、无缝切换。
专有云带来多种“不可控”状况,腾讯云还需要持续攻坚应对产业挑战
通过金融领域“机缘巧合”式的闯入,到逐步场景泛化以及多年的技术创新,腾讯云在专有云这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优势,有充分的底气去做专有云。
但是,如果说公有云还可以对标标杆亦步亦趋,那么专有云这条路毕竟在国内、国外都没有人认真地走过,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摆在腾讯云面前。
1、未知的客户需求
公有云面临的多是较为通用的需求,而专有云深入到行业企业,总是会面临客户提出一些更加垂直的功能需求。
例如,腾讯云专有云在金融赛道的银行这里颇有建设,也做出了不少标杆,但它在服务深圳通时,客户就提出过某项全新的的业务需求,要不要把这个需求纳入产品整体规划中,就成了一个很考验取舍智慧的问题。
这种情况很显然会常常发生, “被用户教育”也会是专有云的家常便饭。这次是证券,下次可能是保险,下下次……一切都是未知的,只有等待和准备。
2、由客户主导的运维
用另一种方式来比喻,如果说公有云是政企客户买了机票就坐上了飞机,开飞机的是云计算平台,那么私有云就是帮助政企客户造了个飞机,开飞机的变成了政企客户自己。
也即,在公有云领域不太需要关注的运维,在专有云这里变成了一件必须重点关注的事。私有云搭设得再好,客户自己不能够很好地运维,呈现出的数字化变革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私有云这里,腾讯云不仅要帮助建设,还得教会客户去建立运维能力,这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较少遇到的。另外,这对私有云的易用性也提出了技术上更高的要求,越好用、越能够实现简洁运维,客户主导运维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越低。
3、内部资源协调与效率
对于专有云而言,由于积木化能力的存在,基于能力而非行业进行产品的区分,会对各种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专有云是一个平台,需要将公有云上的产品做专有化输出,这既需要专有云产品团队的投入,也需要其他产品团队的配合。很明显分散的团队要实现整合化的力量,对内部资源的协调能力要求更高。
例如AI能力,CSIG除了自有研发力量,还必须在腾讯体系下,寻求来自PCG(腾讯优图)、TEG(AI lab)甚至WXG的资源和帮助,这上升到了对腾讯集团化协同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