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base|清华博士创业,小米成股东,双11类目增长超1400%

oceanbase|清华博士创业,小米成股东,双11类目增长超1400%

文章图片

oceanbase|清华博士创业,小米成股东,双11类目增长超1400%

文章图片


天下网商 吴羚玮
编辑 徐艺婷
有一种善于讲述的人 , 是给你毛线球的一端 , 每一根岔出来的线条都能述说一个令人惊艳的故事 。
陈霏显然不是这样 。 谈到专业时 , 他会丢给你全貌 , 然后下意识地抽丝剥茧 , 将事物拆分出个一二三来 , 给行外人一个清晰易懂的答案 。 即便是最有张力的情节 , 在他的讲述里也是波澜不惊 。
这种特质 , 某种程度上是身份与工作训练带来的结果 。
作为助听器品牌挚听的创始人 , 陈霏并不是典型的商人 。 不少新品牌创业者们往往会告诉你 , 他们如何通过调研报告或消费经历发现市场空白、抓住机会、实现爆发 , 而陈霏的创业更像是学术研究的延续 。
2017年以前 , 他只有一个身份 ,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副教授 。 现在则身兼挚听创始人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研究员 。
读博时 , 陈霏的论文方向是要在导师王志华教授团队的芯片基础上 , 设计出一颗功耗更低、延时更短的助听器芯片 。 当时他在北京开出一家线下助听器验配店 , 还考取了高级验配师资格 , 都是为了“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场景” 。

偶然成为品牌创始人 , 是因为助听器项目在深圳龙岗区创新创业比赛获了大奖 。 比赛后 , 陈霏不光拿到了龙岗区启迪协信科技园三年免租的优惠 , 还拿到了来自清华力合创投的天使轮投资 。
一切来得相当顺利 。 有人、有地、有钱 , 挚听就这样成立了 。 陈霏也从天津搬到了深圳 。
当他闯入时 , 助听器还是个被“忽视”的市场 。
北京听力协会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 中国不同程度听力损伤人士合计达7200万 , 其中老年人听损人数接近6000万 , 但助听器的佩戴率不足5% 。
相比牙齿与眼睛的毛病 , “听不清楚”带来的生活麻烦要小得多 , 解决问题的优先级自然被放到后面 。 2021年 , 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和眼镜市场分别达到1507亿元和900亿元(数据分别来自艾瑞咨询和欧睿) , 而助听器的市场规模不到50亿元 , 不及前者的1/20甚至1/30 。
而且 , 助听器90%的受众是老人 。 他们将衰老与机能衰退看得太过自然 , 不论从金钱还是从必要性考量 , 他们都鲜少会购买——线下验配店的助听器动辄万元以上 , 顶配的进口助听器价格甚至高达八九万 , 能买一辆小汽车 。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品牌 , 要搅动市场并不容易 。 助听器市场相当分化 , 顶端站着WS、索诺瓦、W.D.H、瑞声达等六大海外品牌 , 掌握了中国助听器90%以上的市场份额 。 因为效果好 , 售价高 , 溢价足以支撑线下门店的运营成本 , 它们也总是被摆在验配店的货架上 。 而线上卖的百元级别国产助听器 , 实际上只是个“小喇叭” 。
但挚听找到了一条与海外品牌和传统国产品牌不一样的路:智能验配 , 外加远程人工辅助与调试 。
和眼镜一样 , 助听器也需要诊断和验配环节 。 但中国7000多万听损人士 , 只有几千家线下验配店和1万名验配师 , 且大多分布在三线以上城市 。 供给与需求之间巨大的不匹配 , 意味着更广大的下沉市场老人们无法得到验配服务 。
让助听器和手机连接 , 挚听APP通过人工智能自主测验 , 根据用户各频段的听损数据 , 让手机变身验配师 。 这是陈霏的解决方案 。

尽管如此 , 挚听还是遇到了几乎所有新品牌创业者都会遭遇的困难:产品研发和销售渠道拓展需要大笔资金;要实现批量化生产、要摸索电商 , 也要说服第三方验配店接受一个生面孔 。 这都是陈霏过去陌生且不擅长的事儿 。 从研发人员转变为创业者 , 身份不同 , 管理和行事逻辑也得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