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替代角雷达,这款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什么来头?

这一次 , 激光雷达供应商们又集中“卷”向了补盲赛道 。
今年5月 , 亮道智能率先发布了国内首款专为近场感知设计的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LDSenseSatellite 。
可替代角雷达,这款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什么来头?】11月2日正式发布纯固态近距补盲激光雷达——FT120 , 并称已经获得了来自多家主机厂超过100万台的量产订单 , 预计2023年下半年量产交付 。
随后速腾聚创便在11月7日的TechDay上 , 发布了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产品E1 , 在性能参数等方面打造了新标杆 。
资料显示 , E1的视场角高达120°×90° , 在“视觉+前视激光雷达”感知方案的基础上 , 只需要通过增加两颗E1 , 就可形成360°水平视场覆盖 , 同时兼顾量产所需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可替代角雷达,这款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在速腾聚创看来 , 未来伴随着补盲激光雷达成本的大幅下降 , E1这类具备大视场角的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将有望替代角雷达 。
E1的性能优势是什么?
总结来看 , E1的性能参数优势主要有三点 , 一是FOV为120°*90° , 二是刷新帧率≥25HZ , 三是测距能力30米@10% 。
那么这个参数面向高阶自动驾驶系统会有哪些优势呢?
按照当前前向主激光雷达水平视场角120°来看 , 如果侧向补盲激光雷达水平视场角小于120° , 否则将在车身周围水平方向存在感知融合盲区 , 导致会出现误检和漏检 , 形成安全隐患 。
可替代角雷达,这款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比如行人、电动车等刚好进入融合盲区中的情况 , 或者一个大目标恰好横跨主激光雷达和补盲激光雷达 , 此时 , 由于水平角度的盲区 , 目标将被识别为两个物体 , 可能会导致车辆紧急刹车 。 又或者在掉头场景中 , 对盲区中的对向来车存在漏检的风险 , 导致事故等等 。
同样的道理 , 作为补盲激光雷达 , 90°的垂直FOV的优势在于既能兼顾车身进场的盲区 , 也能兼顾视野 。
据介绍 , E1将车侧近场的地面盲区已经控制在15cm , 同时向上的视角可以实现8.5°的视场角 , 可以实现3米外小轿车和5米外的成年人的完整点云 。
其次 , E1超过25Hz的超高刷新帧率 , 能够在40ms内完成目标位置感知 , 让感知系统以更短的延时 , 更迅速地对目标的运动状态和意图进行识别和判断 , 从而提前预判目标意图、提前制动 。
这在可以很好的解决复杂的城市道路中诸多特定场景的感知痛点 。 例如如无保护左转、人车混行路段 , 经常会碰到如外卖小哥这类速度飞快切运动轨迹多变的目标 。
可替代角雷达,这款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什么来头?
文章图片
通过E1这类高刷新帧率的补盲激光雷达对这些目标运动状态的实时探测和跟踪 , 可更有效的避免紧急刹停和各类事故发生 。
资料显示 , 与市面上大部分毫米波雷达延时为50~60ms相比 , E1则可以将延时降至40ms甚至更低 。
E1的测距能力为30米@10% , 最远测距120米 , 30m的测距能力可以完整探测6车道外的切向来车 , 有效覆盖双向12车道十字路口场景 , 适合国内绝大部分城市道路 。 不仅如此 , E1还可以有效探测侧面及后方的高速来车 , 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充足的响应时间 。
如何打造E1最高性价比?
按照速腾在发布会上的说法 , 面向规模量产的补盲激光雷达必须足够便宜 , 两颗补盲产品的售价需要低于1颗主雷达的价格 。
因此 , E1也致力打造更高的性价比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E1主要实现了四大技术创新:自研芯片、2D电子扫描、背照式BSI、3D堆叠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