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月销仅仅1000辆,为啥北汽蓝谷还不把极狐的灵魂交给华为?( 二 )


2018年北汽蓝谷的销量攀升至15.8万辆 , 就此蝉联七年的国内新能源销冠 。
然而2019年便成了北汽蓝谷的分水岭 , 向C端转换处境不利 , B端优势又逐渐被吉利、比亚迪等瓦解 。 2019年北汽蓝谷的汽车销量回落到15.1万辆 , 净利润9201万元 , 扣非净亏损8.73亿元 。

2020年和2021年北汽蓝谷在EV蓬勃需求的市场当中 , 却展现出了重力加速度般的“大跳水” 。 2020年北汽蓝谷实现营收52.72亿元 , 同比下滑了77.65% , 净利润-64.82亿元 , 2021年亏损52.43亿元 , 销量仅2.6万辆 。
放不下身段?同期的小康股份旗下的金康新能源 , 销量更是凄惨 , 2021年全年销量不足万辆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2019年 , 北汽蓝谷和小康股份均与华为达成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 。 2021年 , 依托华为解决方案 , 金康推出赛力斯SF5 , 北汽蓝谷旗下的极狐品牌推出阿尔法S , 然而二者均未创造出眼前一亮的销售奇迹 。
转瞬之间 , 2022年二者就大相径庭 。 金康旗下赛力斯华为合作车型月销上万 , 而极狐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成绩 , 还赶不上赛力斯的一个月 。

要知道 , 2021年赛力斯SF5上市之前 , 极狐阿尔法S就导入了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 , 并且搭载了鸿蒙OS智能互联系统 , 自动驾驶的视频在国内外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国内券商研究机构也认为 , 北汽蓝谷全面拥抱华为 , 会尽享全栈解决方案红利 。
为何现实却是颠倒?实际上 , 2021年初 , 赛力斯的工程师就一语道破:我们与华为合作深度 , 不是极狐所能比拟的 。

对比不难发现 , 2021年初 , 赛力斯推出的SF5被加注“华为智选”标签 , 并且余承东在微博大肆宣传 , 还引入华为旗舰店售卖 。 相反 , 极狐与华为合作的车型 , 虽然被命名为阿尔法S华为HI版 , 但是因为没有“智选”二字 , 未能打入华为旗舰店 。
如今赛力斯的两款热销车型问界M5、M7 , 均有一个共同特点:从设计到销售全部是由华为所主导 , 问界的车机系统、电驱系统、中控、音响、激光雷达等均是由华为供应 。 赛力斯自身的能动性被大幅弱化 , 以至于公众只记住了“华为问界” , 而不是“赛力斯问界” 。

细究极狐阿尔法S , 则不难发现 , 除了电控、座舱系统和自动驾驶相关的软件外 , 极狐的阿尔法S核心硬件基本没有华为的声影 。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 , 今年阿尔法S悄然升级华为HI版为全新HI版 , 虽然内部仍在使用华为的软硬件 , 但去掉了华为标签 , 在官网首页海报甚至也没有附带“华为”二字 , 之前市场传言极狐和华为闹掰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
被过往的成功所拖垮说起来 , 赛力斯才是真正全面拥抱华为 , 北汽蓝谷与华为似乎渐行渐远 , 甚至毫不客气地说 , 华为和北汽蓝谷注定尿不到一壶 。
浅层次分析原因 , 无非是赛力斯的草根出生 , 势单力薄 , 委身华为借力借势 , 是形势所迫 , 而北汽蓝谷“出身名门” , 曾一度出道即巅峰 , 霸榜长达8年之久 , 哪怕衰落 , 也抱持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心态 , 不愿彻底把极狐的灵魂交托华为 。
恐怕这个观点还只是表象 。

摊开北汽蓝谷的发展史 , 则是纯电汽车的拓荒史 。 北汽蓝谷自言在新能源乘用车方面已经构建并形成了系统的研、采、产、销、服全价值链体系 , 并自主掌握先进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 可以推定 , 经过10年发展 , 在北汽蓝谷各个业务线和产品线扩充了大量员工 ,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链和供应链机制 。
上市当年北汽蓝谷的员工规模近4000人 , 内部利益链、价值链逐渐成型 , 加上北汽蓝谷自身的企业性质特征 , 华为很难全面介入到合作的每个环节 , 反观赛力斯 , 赛力斯本身是私营性质 , 机制灵活 , 而且新能源业务创立伊始如同一块白板 , 引入华为合作且放权华为主导 , 简直就是一句话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