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出海第一刀,砍向Shein( 三 )


但很多商家依然心存顾虑 。 因为商家作为Temu的供货方 , 不仅丧失了部分货品定价权 , 还要担心被“压价压货” 。
一些商家在社交平台透露 , Temu供货价至少要比1688网上同款便宜10%~20% 。 一位卖家称 , 自己寄了三款样品送到Temu , 有一款报了成本价 , 直接核价通过;其他两款 , 一款报了19元 , 一款报了21元 , 但均显示让他重新报价 , 小二建议的报价都是18元 。 这位商家称 , 这样算下来 , 几乎没什么利润 , 加上退货和库存损耗等 , 可能还要亏钱 。
在孙邻家看来 , 如果平台一味压缩利润空间 , 供应商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 , 或是很难持续向平台供货 。
不过 , 刘天表示 , 平台对核心供应商的定价不会卡得太严 , 会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 因为需要稳住核心供应商 。
从与Temu合作两个月的情况看 , 刘天前期投入10多万元 , 目前已经出了几千单 , 暂时还未回本 。 目前 , 他和Temu平台还在经历“磨合期” 。 和他抱有同样想法的供应商不少 , 他们在通过初步审核后停了下来 , 保持冷静观望 。
他们观望的原因 , 一是Temu平台上很多商品的交易量不稳定 , 发50件过去 , 有时一天就卖光了 , 有时又一天零销量 。 刘天目前发了100多个SKU , 有10款已经滞销 , 有些爆款却库存不够 。 二是Temu是以销代结 , 货品一旦滞销变成库存 , 平台将有可能退给商家 。 而Shein按需下单 , 不需要商家压货 , 到期结算 。
刘天预也表示 , Shein毕竟经历了十多年的沉淀 , Temu作为新平台 , 没那么快起来 。 “我们做工厂的 , 要的是产能 , 多一个渠道就多一个选择 。 ”
作为平台方 , Temu也正在着手解决问题 。 今年10月 , Temu向商家开放了JIT(Just-In-Time)预售模式 , 即卖家无需再提前备货到仓 , 而是根据实际产生的销售订单 , 在24小时内完成发货(发至Temu国内的官方仓)即可 。
三、Temu的三道关卡:获客、履约、品类虽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 拼多多出海是在“复刻”Shein模式 , 但Temu是平台模式 , Shein是DTC模式 , 为何会产生竞争?
黄岛主认为 , 两者有很多共同点 , 都是中国公司 , 背后都是在利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 , 增长的压力都很大 , 而且都做低价市场 , 一定会产生竞争 。 同时 , 现在Shein开放第三方品牌的入驻 , 增加其他品类 , 向平台的方向转变 , 之后两者势必会产生竞争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Shein目前正在巴西试点平台模式:商家直接在Shein上开店 , 自行负责运营、物流 。
跑了两个月之后 , Temu目前的业务进展并不算慢 。 据36氪报道 , 上线一月有余 , Temu日均GMV破150万美元 , 年底前的GMV目标是3~5亿美元 , 并在未来一年达成30亿美元的目标 。 而2022年上半年 , Shein的GMV突破160亿美金 , 有望提前完成300亿美金的年度销售目标 。
面对已经发展十余年的Shein , Temu想在已然红海的美国跨境电商中谋得一席之地 , 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
一是获客贵 。 从品牌早期 , Shein就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大量投放广告 , 让海外KOL“种草” , 并通过自己的账号建立会员社群、搭建私域 , 完成了原始流量积累 。
现在的互联网流量环境已今非昔比 , Temu想要争夺用户并不容易 。 一位专家在接受ThirdBridge高临咨询的访谈时预估 , Temu的获客成本约为5-10美金 。 这位专家称 , 海外市场的广告成本很高 , 当年字节跳动旗下的电商平台Fanno出海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 因其向Facebook等传统社交平台直接采买流量 , 却没有好好利用TikTok的流量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