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的山 | 吴建国( 三 )


当然 , 更多的是松江本地的文人学子 , 他们以自己生存的土地为荣 , 书写了无数赞美家乡的诗句 , 单独以松江作为题目的诗 , 就有九十九首;松江的文人 , 把九峰十二山 , 当成自己人生精神的制高点 , 他们为九峰十二山写成的诗篇 , 即使把九峰十二山山坡上的石头都凿成石碑 , 也刻不下这些诗章 。 松江本地的画家诗人董其昌 , 在他的诗作《过泖看九峰》里 , 松江的九峰十二山是一幅浓缩的山水画 , 而历尽坎坷之后的人生 , 蒹葭一方 , 不是最好的居处吗?
九点芙蓉堕淼茫 , 平川如掌揽秋光 。
人从隐后称湖长 , 水在封中表谷王 。
日落鱼龙回夜壑 , 霜清钟磬隔寒塘 。
浮生已阅风波险 , 欲问蒹葭此一方 。
有学者认为 , 最近一千多年来 , 松江地域的人口基本保持在20万人左右 , 这样的人口比例 , 从宋朝到清朝结束 , 松江共产生了五百多名进士 。 这在华夏大地上 , 以一个县或者一个土地面积较小的府为背景统计 , 是十分罕见的;一个地域出现和汇聚如此多的文人 , 他们的作品诗词书画俱全 , 且都具有传世的价值 , 这在华夏大地上也是少有的 。
4.
人类历史上 , 一个地域和这个地域上的人最高的荣誉 , 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
历史上 , 华亭鹤、四腮鲈和云间鹿 , 是松江九峰十二山这片地域内特有的生物种类 , 而作为松江这个地域物产的标志 , 是松江的稻米 。
中华民族进入智慧民族的第一步 , 就是种植 , 水稻是冥冥之中上苍送给中华民族的礼物!在新石器时代开启的同时 , 水稻就开始出现在了中国南方的很多地方 。 松江水稻种植的历史悠久 , 这里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质和清洁的水 , 是水稻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而松江先人的勤劳和他们在水稻育种方面的智慧 , 使水稻的品种在这里增加到了几十个 。 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文字是在明弘治年间 , 松江和青浦这里 , 稻谷的总产量达到了430万石 。 松江的稻米 , 经过京杭大运河送到了北方 , 滋养了天下苍生 。
黄道婆(1245-1330)是松江乌泥泾人 , 是什么原因 , 她远去海南岛崖州 , 众说纷纭 , 至今无法考证 。 崖州在海南岛五指山的西南端 , 所属的地方距离今天的旅游景点“天涯海角”不远 。 直到全国解放的时候 , 人文地理依然是原始的状态 , 经济的贫困和文化的落后 , 在那时介绍海南岛的书本上都能读到的 。 但黎族妇女爱美 , 她们喜欢穿着裙子 , 而织成的筒形状的织物就是裙子 , 裙子鲜艳的色泽 , 都来自于五指山里植物有色的汁液 。 这一切 , 都被黄道婆学到了 。 她晚年回到故乡后 , 第一件事情 , 就是教乡亲们种植棉花 。 棉花到成布 , 需要擀、弹、纺、织多道工序 , 制约的因素主要在纺纱和织布两道工序上 。 黄道婆提出的改造纺机和织机的设想 , 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 。 凭借故乡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的技能 , 松江的文人和工匠把黄道婆的想法变成了图纸 , 最终变成了实用的纺机和织机 , 大大提高了纺和织的效率 。 而“错纱配色 , 综线挈花”是织布过程中的技术调整 , 它让布的色泽和花饰纹理更加精美 。
黄道婆教松江这里的妇女学会了纺织 , 让棉布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 , 黄道婆是中国公认的布衣始祖 , 被天下人尊称为“棉神” , 而“衣被天下”的桂冠 , 理所当然地戴在了松江的头顶上 。
“先有松江府 , 后有上海滩” , 这是上海人常在嘴边的一句话 。 松江是上海的根 。 远古时代 , 松江以东的大海是松江的想象和展望的空间 , 今天 , 这片区域内大面积的繁荣 , 依然在松江的视野里 。 上海的诗人比喻是:松江的九峰十二山是一张弓 , 射出去的是护佑生灵的金箭 , 箭镞到达的范围内金光闪闪……这张弓巨大的能量 , 就来自于松江的文化积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