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7年,估值55亿,雷军投的第一家芯企将登陆科创板( 二 )


出生于经商家庭的阮晨杰 , 把创业等同于做生意 , 在他看来 , “没有现金流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 同其他创业公司相比 , 南芯半导体的经历还算顺利 , 南芯半导体在第一年实现芯片量产 , 第二年就创下千万营收 , 并顺利进入了华为供应链 , 成为在电源管理行业已经成为能与凌特、德州仪器有一战之力的中国芯片公司 。
靠“快充”起家
从南芯半导体的经历来看 , 其产品推出背景多少以快充场景为主 。 最开始时 , 南芯半导体并没有将目光放在手机上 , 而是差异化的放在移动电源领域 。
在阮晨杰的带领下 , 一年多的时间里 , 南芯半导体已有7颗产品实现量产 , 可用于Type-CPD , 不仅可以使功率传输相对于普通产品提高10倍 , 同时用南芯芯片做的Type-C接口具备很强的兼容性 , 可以用于大部分的电子产品 。
不过 , 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 , 南芯半导体在移动电源领域的领先地位渐渐受到冲击 , 阮晨杰不得不做出反应 。
面对规模巨大的智能手机市场 , 阮晨杰曾经表示南芯半导体还没有入局智能手机快充市场的打算 , 手机类客户的投入大、周期长、对品牌要求高 , 此外手机端的生态链主要跟着高通 , 而高通在手机芯片领域的巨大市场占有率 。 南芯半导体寻找增长点的方向是“新兴的市场” 。
据了解 , 手机充电技术方案主要有开关充电、电荷泵及直充三种 , 随着市场发展和需求变化 , 类似“充电两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充电效率开始跟不上消费者的要求 , 需要更大功率的充电方案 。
2017年左右 , 电荷泵逐渐被用于手机大功率充电 , 并在之后几年快速渗透 , 但当时市场上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供应商较少 , 主要为德州仪器等国外厂商 , 而国际大厂基于产能等因素考虑减少了电荷泵充电产品的投入 , 导致市场对电荷泵方案的需求较为迫切 。
南芯半导体再次察觉电荷泵在手机大功率充电市场的发展趋势 , 2018年5月 , 南芯半导体开始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相关的研发工作 。 南芯半导体此前以USBPD为主 , 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终端客户资源后 , 为后续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南芯半导体为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 , 主要资深员工均参与了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的研发 。 第一款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样片推出后 , 经过了多轮测试 。 2020年3月 , 历时近两年后 , 南芯半导体首款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实现量产 。 2020年底 , 南芯半导体的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通过小米验证 , 并开始更多型号的合作 。
南芯半导体也因此将手机厂商纳为客户 , 打入小米、荣耀、OPPO、vivo、moto、传音等手机终端 , 自进入各手机终端客户以后 , 未退出任何一家供应链体系 。
早期的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能够支持的充电功率主要在33W-67W之间 , 现在已有手机厂商推出120W以及更高的充电功率 , 为保证供应链稳定 , 保证产品更新迭代 , 南芯半导体不断加大在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的研发投入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 , 南芯半导体在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相关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215.41万元、2519.07万元、6002.79万元及4075.76万元 , 分别占同时期研发费用的比例为48.87%、65.43%、64.14%及58.01% 。
此外 , 截至2022年9月末 , 全球已量产出货120W充电功率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的厂商包括南芯半导体、德州仪器及LionSemiconductor , 全球已量产出货120W以上充电功率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的厂商仅有南芯半导体 。
已与手机厂商深度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