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养猪场的好日子,互联网大厂羡慕不来( 二 )


直观从财报上来看 , 巨头们的投资收益早已出现大幅下滑 。 一季度 , 腾讯的其他收益净额一项 , 即处置投资公司而带来的收益 , 为131亿元 , 和去年同期的195亿相比减少64亿 。 对于合联营公司的投资收益从去年的盈利13亿变成今年的亏损63亿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部分 , 在本期亏损3.6亿 , 而去年同期收益为147亿 。
除此之外 , 阿里、美团、快手、百度…财报表现都受到了投资亏损的影响 。
对大厂而言 , 投资俨然不是原来获得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的“利器”了 , 这把利器反而割伤了自己 。
猪企的好日子 , 互联网羡慕不来
而今年我国猪企们的心情 , 可以用过山车来形容 , 上半年愁云惨淡 , 下半年喜笑颜开 。 3月 , 生猪价格最低 , 降到了13元/千克 , 而到了11月5日 , 生猪均价涨到了26.40元/千克 , 翻了一番 。
价格的上涨 , 瞬间让猪企转亏为盈 。 根据他们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 , “三巨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 , 第三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81.96亿元、42.09亿元和14.33亿元 , 同比分别增长1097.41%、158.43%和147.99% 。 而且这一个季度的盈利几乎抵消了前两个季度的亏损 , 还有富余 。
如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5.12亿元、6.86亿元 , 新希望倒是仍然亏损 , 可从其各大业务板块来看 , 恰恰是养猪支撑起了企业第三季度的利润 。
养猪为新希望的第三大业务 , 数据显示 , 2022年上半年 , 猪产业占新希望营业收入的12.46% 。
而根据财报 , 前三季度 , 虽然新希望亏损了27亿元 , 可生猪产业实际盈利11亿元 。 以10月为例 , 公司销售生猪145.55万头 , 环比增长24.70% , 同比增长22.22%;实现销售收入36.08亿元 , 环比增长19.35% , 同比增长170.87% 。
其实往前推三年 , 尽管受猪周期的影响较大 , 业绩不稳定 , 可相比不少互联网巨头 , 猪企们活得还是比较滋润 。
以牧原股份为例 , 2020年 , 牧原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4.51亿元 , 同比增长了348.97% , 这一年 , 正值疫情首次爆发 , 各行各业一片惨淡 。 2021年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04亿元 , 比2020年下滑了不少 , 但到了今年 , 伴随新一轮猪周期来临 , 猪企们早已从中受益 , 而且可以预测 , 未来一两年养猪行业仍将保持景气 。
当然 , 不是所有猪企都能熬过漫长的猪周期 , 但养猪起码有个对上升期的盼头 , 尤其是像牧原、温氏这类的行业巨头 , 更大的利润在于生猪养殖的规模化 。 一旦散户加速淘汰 , 头部猪企的市场占有率增长 , 市场集中度提高 , 他们在面对价格波动时会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 而不再像以前“亏一年、赚一年” 。
这恰恰也是当前互联网经济所不具备的一点 。 受马太效应的影响 , 互联网经济中大多数赛道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 在整个行业到达天花板之后 , 只能重新寻找新的增长点 。
而巨头们甚至一度瞄准了养猪行业 。
大厂“消失”的养猪大计
传言 , 2019(第十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 , 万科创始人王石曾问“养猪大佬”、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今年养猪赚了多少钱 , 刘永好低调回答:“翻了好多倍 , 请你吃顿饭肯定没问题 , 猪肉大餐 。 ”
刘永好没想到 , 三个月后 , 万科就进入了养猪业 , 与其一致的还有恒大、万达、碧桂园等一众房地产巨头 。
除了地产大佬 , 另一支对养猪兴致勃勃的“队伍”是互联网巨头 。

2018年 , 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达成合作 , 三方将对阿里云ET大脑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研发 , 实现AI养猪 。 当时 , 阿里云称 , 到2020年双方合作的生猪产出或将达到1000万头 。 紧接着 , 京东也宣布了自己的养猪计划—“神农大脑(AI)+神农物联网设备(IoT)+神农系统(SaaS)” , 6·18的时候还推出了首批AI养殖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