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信宜籍院士甘子钊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11月18日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
公布了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信宜籍甘子钊院士
荣膺殊荣
榜样!信宜籍院士甘子钊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文章图片
▲10位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
今天
跟着茂小布一起了解
甘子钊的故事
榜样!信宜籍院士甘子钊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文章图片
甘子钊 , 1939年生于广东信宜 ,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 北京大学理学部首任学部主任 。 曾任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 主持国家超导研究 。 甘子钊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和光学物理 。 上世纪80年代末 , 甘子钊在国内提出要重视介观物理的研究 , 并主持在北京大学建立了这一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
1954年 , 16岁的甘子钊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 后留校任教 。 之后的六十多年里 , 他一直未离开北大 , 未离开物理学 。 “我的生活经历特别简单 。 ”甘子钊如是说 。
但无论作为北大物理系主任 , 还是上世纪90年代国家超导研究的负责人 , 谈及这一时期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 总是绕不开甘子钊 。 凡他涉及的领域 , 都成就不凡 。
如今 , 年逾八旬的甘子钊 , 仍每周工作6天 , 同其他同事似乎并无区别 。 唯一的不同是 , 甘子钊现在不承担具体的科研项目 , 他谦虚地表示只是“帮年轻人提提建议”“做点事情” 。
1938年 , 甘子钊生于广东省信宜县水口镇双山村 。 少年时代的甘子钊就勤奋好学 , 聪颖过人 , 学习成绩优异 。 16岁即考入北大物理系 。
提及往事 , 甘子钊笑着否认“少年天才”的说法 。 “那时候好考 , 像我们同学大部分人都没想考大学 。 新中国成立初期跟现在的观念很不同 , 那时候高中毕业去工作的人也挺多 。 ”甘子钊说 。
当时北京大学参照苏联学制 , 本科为5年 。 等到1959年本科毕业时 , 成绩优异的甘子钊 , 有幸成为著名物理学家黄昆的研究生 。 黄昆院士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 , 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
甘子钊回忆 , 当时并不像现在需要考研 , 也没有自己选择专业的说法 , 都是组织安排 。 他回忆起第一次见黄昆先生的场景:“我记得有一天 , 黄昆来敲我的门 , 他说你是不是叫甘子钊 , 我说是 。 他说 , ‘我是黄昆 , 学校安排你做我的研究生’ 。 ”
得遇名师 , 甘子钊由此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 他说当时在北大做研究生和做教员差不多 , 只是研究生不承担教学任务 , 集中力量做研究 。 “研究生每月46块钱 , 3年后(毕业留校)拿62块钱 。 一直到1978年才涨工资 。 ”
对于如今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 , 选择科研领域和方向是重中之重 。 而当年的甘子钊没有选择的余地 , 都是“服从安排” , “国家需要为第一位” 。
榜样!信宜籍院士甘子钊获颁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文章图片
▲20世纪60年代 , 黄昆(左)和学生甘子钊
1956年 , 根据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需要 , 集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五校师生到北大物理系 , 在黄昆和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 ,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 。 甘子钊也就此成为这一新兴领域的第一批骨干 。
到70年代前期 , 国家意识到激光技术对国防意义重大 。 在系里的安排下 , 甘子钊又开始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 , 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