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李开复和“硬核”创新工场( 三 )


通过孵化的模式 , 创新工场开始了自己的1.0时代 。
开篇即高潮 。 足以形容创新工场的开始 。 在创新工场成立的一个月时间 , 李开复几乎没有休息过 , 4万份求职简历如雪花一样飘来 , 需要逐一考察求职者的技术背景、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 。 而当时 , 创新工场团队只有7个人 。 李开复的新公司每天都迎来无数访客 , 有应聘者 , 有推销点子的 , 甚至 , 还去过一位推销UFO捕捉技术的 。
如果说早期的孵化模式是饥饿游戏的第一关 , 那么快速走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 则是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升级之战 。
2009年 , 李开复在中关村创立创新工场 。 已是午餐时间 , 仍在与同事们讨论项目
在硅谷听风多年 , 李开复就像是老猎手 , 能敏锐地捕捉产业的微小变化 。 “我们预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快就来临了 , 创业者变得越来越强 , 学习速度越来越快 , 我们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 不再以孵化企业为主要模式 。 ”李开复对本刊表示 , “国内的创业环境也在改变 , 我们决定 , 专注于投资业务 , 投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相关领域 。 ”
2010年 , 创新工场成立了第一期美元基金 , 规模为1.8亿美元 。 此后的两年中 , 又顺利完成了超3亿元的人民币一期基金和2.7亿美元的二期美元基金 。
【创新工场|李开复和“硬核”创新工场】募资顺风顺水之余 , 投资上 , 更是大刀阔斧 , 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了独特的“趋势预判 , 长期陪伴”的投资模式 。
在一期美元基金成立同年 , 李开复经朋友介绍 , 认识了知乎的周源 。 “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文艺青年 , 有很浓的书生气质 。 ”李开复回忆 。 当时的互联网市场环境百家争鸣 , 各种游戏、娱乐类社区十分火爆 , 都处在野蛮生长的阶段 。 “评估一个想做沉淀、想做优质内容的平台 , 我们心里觉得是有风险的 , 也有点担心产品有点太过‘阳春白雪’ 。 ”
2011年的知乎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 李开复和创新工场联合CEO兼管理合伙人汪华看过项目后都认为 , 人对了 , 事情就能做成 。 “早期投资还是看人 。 当时我看到知乎的几位联合创始人 , 他们有着胸怀抱负 , 彼此互补 , 有技术 , 有人脉 , 有创业方向 , 也很实干 , 我们觉得值得支持一把 , 而且这个阶段也合适我们 。 工场有几位投资经理也特别认可这个项目 , 大力去推动 。 ”于是创新工场 , 从天使轮就对知乎进行了投资 , 并在此后连投四轮加码到D轮 , 成为知乎最早、投资最多轮的投资人 。
早些年 , 李开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 参与知乎的社区互动 , 还写了不少创业相关的帖子 , 后来又涉及科技、美食、书籍等 。 李开复还帮知乎“拉新” , 找了不少企业大佬上知乎平台回答网友问题 。
“创新工场的风格是倾尽全力帮助创业项目成长 。 ”李开复说 , 创新工场作为第一个投资机构投了知乎后 , 就邀请知乎来入驻创新工场 。 “那个时候 , 创新工场像个大家庭 。 很多投资的公司 , 包括旷视、知乎等 , 刚创业的初期就进驻创新工场一起成长起来 。 我们真的非常有感情 , 除了会提供招聘、市场、业务、管理等各种帮助外 , 我们还有一个大食堂 , 大家在里面吃饭 , 每天中午可以看到周源和他的团队 , 那种感觉 , 真的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 ”
今年4月 , 知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 十余年相伴 , 创新工场陪伴知乎一路走到敲钟的高光时刻 。
包括知乎在内 , 美图、墨迹天气等大批明星项目 , 都是这一时期创新工场的代表作 。 而过去 , 也正是因为抓住移动互联网中的投资机会 , 让创新工场成功跻身一线投资机构 。 不断打破自己的创新挑战进入到新的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