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银行业再次站在历史转折点上

新金融洛书
直书新金融帝国的盛大与虚无
2021年,银行业再次站在历史转折点上
文章图片
来源|新金融洛书
作者|雷慢
01
将来写中国金融科技史 , 大家一定会记住两个人的的两句话 。
2017年 , 趣店上市后 , 罗敏青年得志说出了“过期不还钱一律不催收 , 就当送福利!” 。 接着被银监会打脸 , 现金贷一个行业覆灭了 , 流量方蚂蚁集团后来也不和他玩了 。
谁也想不到 , 三年后中年马云步了后尘 , 一番“巴塞尔协议是服务老年金融的” , 迎来央行、银保监会等多方混打 。
之后 , 短短几个月来 , 金融科技领域天翻地覆 , 网络小贷新规将网络小贷借互联网放贷的业态推倒重来;“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给金融大数据戴上“紧箍”;银保监会叫停银行通过非自营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 , 对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反垄断山雨欲来 。
仅仅这四个文件 , 互联网巨头被存贷双杀、大数据风控被束缚了手脚、支付业务推倒重来 , 巨头们能不能再拿到支付牌照还是未知数 。
马云演讲这个戏剧性事件成了监管大刀落下的由头 , 红利的窗口咣当一声关上了 , 自此之后几乎是正规军的天下 。
每一次行业大变革 , 都伴随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 。 2013年 , 支付宝抓住了第三方支付的机遇 , 用支付储值账户推出余额宝 , 一跃而革命银行 , 引领中国金融科技浪潮 。
现在 , 银行业又站在了历史的机遇点上 , 互联网巨头被连续出示红牌 , 乃至罚下场 , 退回和银行同一行列阵营 。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支付业务、放贷业务的监管待遇正在和银行看齐 , 没有监管套利 。 同台竞技的公司 , 从监管那已占不到便宜 。 银行看互联网巨头眼色的日子过去了 。
这回 , 谁也不许犯规 。
02
种种迹象表明 , 银行业早已等在这个机遇的路口 。
2013年之后 , 银行也有痛改前非的决心 。 2016年以来 , 早期游戏公司、互联网公司的考核大法——MAU(月活跃用户人数)也开始被视为银行零售业务“命门” , 被用于市场化运作 。 这些更能体现用户粘性的数值 , 终于被银行重视 。
MAU这一互联网公司的考核玩法飞入银行体系 , 也算是典型的金融科技玩法 。 具有代表性的招行和平安 , 用这种打法 , 早已成为重零售的银行 , 金融科技玩得风生水起 。
2017-2020年间 , 12家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甚至央行在2020年7月 , 也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 有代表性的是某银行截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签约383家中小金融机构 , 对银行来说 , 金融科技输出业务 , 已是不小的成就 。
2021年,银行业再次站在历史转折点上
文章图片
表: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一览;数据来源:新金融洛书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银行获得这种成就 , 和过去两三年来的银行砸钱金融科技是分不开的 。
2019年招行信息科技投入93.61亿元 , 占营业收入的3.72%;2017年 , 这组数据相应的还只有22.1亿元和1% 。 同样 , 2019年中行信息科技投入116.54亿元 , 占该行营业收入的2.11%;2017年投入比约为1% 。 2019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163.74亿元 , 占营业收入比2.2%;建行金融科技投入176.33亿元 , 占营业收入比2.5% 。
几大行汇集的千亿资金 , 大多用在了人才、IT技术、数字化转型方面 , 即使巨头不能改变银行 , 而技术终将改变银行 。
03
2021年是银行的金融科技决战之年 , 和谁决战?和互联网巨头决战 , 也和自己决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