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搞创作,半年收入70万

作者|赵子坤
编辑|董雨晴
谁能在知乎赚到钱?
“你的订单数又登顶了 。 ”一条信息弹出来 , 是知乎制作人发来的“喜报” 。
距离@点灯发表这部作品 , 已经过去三个月了 , 但还是有源源不断的订单分成转入帐中 。 他没法确定自己这部“爆了”的作品到底有多少订单数 , 但他知道 , “知乎上的稿酬一定是高于市场价格的 。 ”
点灯刚过23岁 , 来知乎半年 , 发布了两部作品 , 赚到了50万元稿费 , 和20万元影视版权费 。 而他在阅文等其他网文平台的收益是千字60-150元 。
他选择来知乎创作悬疑题材的作品 , 是经过精心考量的 。 只有这个类别 , 在知乎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最大 。 而且 , 他想要不被市场绑架 , 潜心创作自己的IP宇宙 。 “知乎的读者层次可以说全网最高 , 包容性很强 。 ”
而且 , 这是一批愿意为好内容付费的用户 。
知乎会员业务自2018年起步 , 2019年升级为盐选会员 , 将创作者纳入会员体系 , 从社区问答中挖掘和孵化创作者 , 让盐选创作者能依托盐选专栏、电子书等付费产品释放创作潜力 , 实现商业价值 。
从市场情况来看 , 越来越多人愿意为好内容付费:知乎会员收入连续四个季度同比涨幅保持在95%以上 。 盐选会员数也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月均400万 , 增长到2022年7月的1000万 。
盐选会员从社区孵化而来 , 初始阶段亏钱 , 逐步成为自给自足的业务 , 再到反哺社区的建设 , 最近开始为「致知计划」创作基金贡献力量 , “这确实是我们在2019年未曾想到的 。 ”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在知乎创业十二周年那天 , 宣布7月社区月均付费会员数突破了1000万 。
可以说 , 这不仅是知乎商业化进程的一大突破 , 也标志着知乎开启“内循环”:用会员的收入 , 去激励创作者的产出 。
“以前可能想知乎是不是一次性工具 , 但现在发现 , 是一个流量池很大的地方 。 ”点灯有一部没能得平台流量扶持的作品 , 后续也获得了6、7万元的收益 。 这是创作者们对知乎收入的最大惊喜:长尾效应强 。
抛去商业化因素 , 让创作者更为惊喜的是 , 口碑榜上出现过文风类似沈石溪的小众作品 , “说明偏文学性的作品 , 在知乎也有市场 。 ”点灯提到 , 有一位作者圈公认很厉害的作者 , 被誉为“被作者推出来的作者” , 虽然不符合大众读者的口味 , 但平台也竭力帮助其作品IP化出版 , 让大家感到暖心 。
“虽然知乎作品商业化后 , 出现了很多类似于爆款制造机的量产作品 , 转化率很高 , 但优质作品也有蛮大的生存空间 , 不会劣币驱逐良币 。 ”点灯说 。
在知乎写文 , 对作者构建场景的强度是一次考验:一般来说 , 一个章节两个景别都算是丰富度较高的作者 , 但“在知乎还不够快” , 需要500字转化一次景别 , 且得有电影画面感 。
知乎也在引导作者往精品化方向创作 , 不全是以点击量为评判标准 。 小助手会在作者群提供素材、分享优秀案例 , 也会给出类似“第一人称视角更适合在知乎发表”的建议 。 这样做的好处是 , 知乎作品非常容易往影视化方向改编 , 作者能获取的版权收益明显 。
我在知乎搞创作,半年收入70万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在商业变现方面 , 答主们长期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 知乎答主多为“兼职”身份 , 尤其是有体制内、学术圈背景的专业人士 , 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分享自己的知识 , 但如何将知识变现 , 并不是他们擅长之事 。
以医生为例 , 在外做形象代言、用专业身份去为某个产品做背书 , 都是有风险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