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高价买来技术却无“用武之地”,京东方难破困局

京东方|高价买来技术却无“用武之地”,京东方难破困局

文章图片

京东方|高价买来技术却无“用武之地”,京东方难破困局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过去十余年 , 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 , 也带动手机屏幕等相关产业快速崛起 。 作为国内最大的面板制造厂商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 , 以下简称“京东方”)目前的市值为1436亿元 。 在市值千亿的同时 , 京东方也一改昔日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 , 利润规模首屈一指 。
2021年 , 京东方实现归母净利润258.3亿元 , 相当于成立前后20年来利润的总和 。 而2022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虽然有所下滑 , 但是52.9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 依然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水平 。
不过 , 相比早年京东方巅峰时期的市值超过2000亿元 , 此时的京东方 , 股价表现却十分乏力 , 自去年4月份的最高点7.55元开始 , 一路走低 , 直至如今不足5元一股 。 估值几乎腰斩的根本原因 , 显然是京东方的潜在危机正在日渐暴露 , 投资者逐渐对其丧失信心 。
技术方面虽挺直腰杆 , 但盈利能力存疑
显示行业的周期性规律与摩尔定律十分类似 。 摩尔定律如是总结道: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 换言之 , 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 , 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
而在液晶显示行业 , 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也提出了“液晶显示行业生存定律” , 甚至在业内称为王氏定律 。 王东升总结称:“每三年 , 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会下降50% , 若要生存下去 , 产品性能和有效技术保有量必须提升一倍以上”、“若保持价格不变 , 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 。 这一周期正被缩短 。 ”事实证明 , 这样的规律总结不无道理 , 也正在被验证 。

今年上半年 , 面板行业传来惊人的消息 , 那就是京东方被苹果撤销3000万片iPhone 14系列OLED①屏 。 虽然事后该传言被指夸大其词 , 实际苹果公司保留了京东方的供应商资格 , 只是采购量为500万片 。 但是京东方从濒临破产到成为全球液晶显示三强的过程 , 却充满了争议之声 。

据了解 , 京东方从2003年通过海外并购切入TFT-LCD②行业 , 到2019年成为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销冠 , 先后花了16年 , 由此也终结了我国大陆地区无自主液晶显示屏的时代 , 更是打破了国内市场被日韩、中国台湾地区厂商垄断的格局 。
只是 , 率先从技术上闯入无人之境的京东方 , 净资产收益率(也称股东回报率)自2013年以来 , 连续8年均为个位数 。 值得注意的是 , 期间京东方投入3000多亿 , 且连续5年亏损 。 要知道 , 这还是京东方在获得各级政府、银行、融资机构共同支持的前提下 , 取得的“成绩” 。
众所周知 , 近年我国受西方国家的技术打压 , 陷入了“缺晶少屏”的被动局面 。 因此 , 显示面板作为打破技术封锁的关键行业之一 , 也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的大力扶持 。 但是其业绩始终是在亏损和弱盈利之间摇摆 , 成立20年 , 总共才盈利200亿 , 与其向社会融资、享受政府补贴的千亿规模 ,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据观察 , 过去数年 , 京东方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多少收益 , 归因于其在技术、价格等方面 , 依然受到外来品牌的竞争 。
例如 , 2003年前后 , 京东方因为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价值3.8亿美元的TFT-LCD业务部资产 , 而拥有了现代的各项TFT-LCD技术、专利、工艺和其全球TFT-LCD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