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从三体到流浪地球|【远见】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科幻,“精于科学,委以人伦”( 二 )


采访人员:最后是全球300位50岁以上的航天员主动用核弹殉爆的方式非常壮烈 。 以前世界核泄漏危机中 , 已经上演过了——老同志先上 , 这样处理更有人情味?
崔原豪:这是较核心的泪点 。 中国文化里 , 集体主义是非常有正能量的呈现方式 , 所以导演觉得这可以引起大家共鸣 , 是艺术的考虑 。
应对“月球危机”时 , 物理组给了另一种脑洞大开的设计——从地球上发射成千上万个“超光速”的弹丸 , 把月球“弹”飞 。 这个设计 , 做了详细计算 , 证明在一定假设下是成立的 。 但相比“相控阵核爆月球” , 它的情感浓度没那么高 。
采访人员:科学团队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学科 , 前沿科技团队间 , 是独立工作 , 还是平行交互?
崔原豪:有一定程度交互 , 大部分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 。 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部分呈现、设计和世界观负责 。 有专业问题交叉时 , 会有一些交流 。 我们24小时在线 , 任何问题制片会和我们联系 , 有一部分工作 , 比如“世界观搭建”时间比较长 , 会在过程中不断迭代 。
采访人员:最难的就是世界观搭建 , 难在哪?
崔原豪:过程中希望以现在的科学事实为基础 , 推理假设情况下 , 比如氦闪存在的情况下 , 世界会呈现什么反馈?
反馈是各方面的 , 比如科学、社会、军事、经济方面 , 因为社会是动态稳定、脆弱的过程 。 一场大流行 , 会导致科技导向、军事纷争、世界政局动荡等反应 。 我们希望给观众更稳定的世界呈现 , 并不是“虚构架空”世界 。 需要大家有代入感 , 认为这个世界真实 , 情节才成立 。
本期话题:从三体到流浪地球|【远见】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科幻,“精于科学,委以人伦”
文章图片
《流浪地球2》棚内拍摄图(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Part2】从“工地化”到“工业化” , 国产科幻数字水平距好莱坞差在哪?
采访人员:现在观众看到的中国科幻电影特效制作水平 , 像太空船变形、宇宙空战等 , 不输于好莱坞制作 。 这种效果 , 是中国电影数字技术独立完成的 , 还是花钱“烧”给国外公司做?
崔原豪:80%以上都是中国做的 , 包括很多呈现形式 。 剧组里的道具很多是一些大型建筑公司提供的 , 经过改装后就上了 。 包括用了真实的曙光计算机 , 特效技术80%以上都是中国制造 , 这里边困难程度在于 , 各个特效公司间的接口和数字资产定义不一样 。 主要是通过一套完整的工业处理流程 , 让二三十个特效公司一起协作 , 这是《流浪地球2》后 , 对今后科幻电影的探索和尝试 。
采访人员:中国的电影数字特效水平 , 比好莱坞差在哪?是数字化 , 还是工业化?
崔原豪:工业化 。 中国单纯做一个镜头很出彩 , 完全不比好莱坞逊色 , 甚至可以超越 。 但做很多个镜头时 , 成本远超好莱坞 。 对于一部电影 , 成千上万个镜头需要工业化流程 , 让制作成本可控、制作时间可控 。 这是电影工业化的意义所在 。 《流浪地球》的导演有一句话 , 挺生动——在电影“工业化”前 , 现在只停留在电影“工地化” 。
采访人员:实现从“工地”到“工业”了吗?
崔原豪:整体看 , 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
【Part3】科幻电影 , 如何平衡“科技”与“科幻”
采访人员:电影中的科幻道具、科学事件 , 真实么?比如9万公里的太空电梯、地月危机等有理论基础 , 还是开脑洞开出来的?
崔原豪:太空电梯是有理论基础的 , 这是人类大规模进入近地空间的可行途径之一 。 很多人正在从事太空电梯的研究 , 没有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材料强度问题 。 2018年 , 日本有家材料公司尝试过 , 但没有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