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从三体到流浪地球|【远见】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科幻,“精于科学,委以人伦”

本期话题:从《三体》到《流浪地球》 , 中国科幻电影背后的“科学顾问团队”是群什么人、怎样合作?对电影情节 , 产生哪些影响?科技特效水平提升后 , 中国电影数字产业离好莱坞还有多远?如何平衡电影的“科学”与“科幻”?从业者怎样平衡“科研”与“科普”?如何看待数字生命等科学伦理问题?科幻电影中 , 怎样注入人性的温度?
*科学团队要构筑电影的世界观 , 剧本、置景、概念和全周期把控 。
*大结局五种备选方案 , 为何舍弃超光速弹射 , 选择相控阵核爆月球?
*科幻电影世界观搭建 , 难在哪?
*特效燃 , 但中国电影数字水平从“工地化”到“工业化”有多远?
*“精以科学 , 委以人伦” , 科学伦理是科幻片的核心要素 。
*“报酬并不高 , 但让公众知道我们做的事 , 更有意思 。 ”
从《三体》到《流浪地球》 , 中国科幻电影的剧本编剧水平、拍摄水平和数字特效制作水平 , 都体现出高水准 。
这三大元素的进步和融合背后 , 有一支“神秘”的科学顾问团队 , 他们由天体物理、物理力学、人工智能、行星生态学等领域科研专家和学者组成 , 负责构筑整个科幻故事的“世界观” , 科学团队的“跨界”碰撞 , 也创造出很多脑洞大开的经典场景 。
科学顾问团队在科幻电影中 , 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电影情节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为大家请到《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成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崔原豪 。 他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助理 , 科技畅销书作者 , 致知计划金奖获得者 。
本期话题:从三体到流浪地球|【远见】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科幻,“精于科学,委以人伦”
文章图片
垂直起降型歼20-C战斗机双人座舱拍摄画面(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Part1】从“核爆月球” , 看科学顾问如何影响电影世界观
采访人员:《流浪地球2》中 , 科学顾问团队的主要工作是?
崔原豪:我在《流浪地球2》里边主要负责人工智能部分 。 科学顾问团队整体负责信息科技的呈现或概念设计、世界观架构 。 我们团队具体负责人工智能和(灾难前)社会呈现 。
采访人员:科学顾问团队在中国科幻电影中是否普及?
崔原豪:这是个新兴职业 。 以前的科幻电影没有涉及太多科学部分 , 幻想部分居多 。 但是现在观众对细节的要求更多了 , 所以《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 , 第一个有大规模科学顾问团队参与的电影 。 我们共有5个方向的顾问 , 包括天体物理、理论物理、力学、人工智能和行星生态学 , 大部分人员来自中科院的研究所 。
采访人员:不同学科的专家 , 大家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崔原豪:通过12个部委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协科影融合办公室” 。 一部分科学家对艺术感兴趣 , 一部分艺术创作者需要科学家指导 。 在这个交流平台上 , 可以创造新的火花 。
采访人员:《流浪地球》系列从太阳的“氦闪危机”到人类策划地球逃离太阳系 , 比特效更精彩的是剧本呈现的宏大世界观:有人想逃离 , 有人想躺平干脆做数字生命 , 这些世界观和人物线是怎么形成的?科学顾问对电影情节会产生什么影响?
崔原豪:《流浪地球2》里 , 科学团队会参与全电影生命周期——包括剧本建议、置景建议 , 概念设计和世界观设计和概念呈现的科学性把控 。
不同科学团队在擅长领域互相交互、共同创作 。 比如月球危机时 , 天体物理团队给了五种解决月亮危机的方案 , 导演选择了一种呈现较好、更切合实际的方案——相控阵核爆月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