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告别“元年”,播客进入“冷静期”( 三 )



但话说回来 , 目前真正能通过广告实现盈利的播客节目毕竟是少数 。 播客的运营类似于创作者经济模式 , 冷启动难 , 难以聚集起足够的流量和体量 , 不足以吸引广告主 。 再加上缺乏播客广告效果监测、价值量化的技术与数据支持 , 国内播客的广告营收尚未形成规模 。
即便是在广告规模数十亿美元的海外市场 , 单一的营收来源也远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 Edison Research2019年的数据显示 , 彼时播客听众占在线音频听众的40% , 但它在广告收入上的贡献却不到15% 。
2021年初 , 企业播客管理平台Omny Studio董事总经理Sharon Taylor曾预测 , 程序化广告和付费订阅服务将成为播客主要盈利方式 。 同年 , 苹果和Spotify便先后开始了播客盈利方式的探索 。
去年4月20日 , 苹果播客宣布推出付费订阅版本 , 吸引了包括PRX(音频制作与分发机构)、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Wondery等多家机构入驻 。 一周后的4月27日 , Spotify也公布了多种播客创作者的盈利选择 , 其中包括允许将播客节目设置为仅订阅可听的付费模式 , 以及通过开放播客广告市场Spotify Audience Network来帮助播客主与广告商实现对接 。

包括小宇宙在内的不少国内平台 , 也进行过播客付费的探索 。 在国内市场 , 这种模式似乎更具潜力 。 PodFest China在2021年8月的调查显示 , 87.8%的中文播客听众表示不反对播客商业化 , 88.5%的播客听众曾为播客内容付费 。 可见 , 在社会型、知识型播客最受欢迎的国内市场 , 知识付费意识的长期培育已经为播客的付费订阅模式提供了基础 。
值得一提的是 , 进入2022年 , 有关播客内容及平台职责的争议也受到空前关注 。 开年便有专业人士预测 , 在今年将有更多播客主会因播客内容被提起诉讼 , 不久前 , 著名音乐人 Neil Young 与头部播客创作者 Joe Rogan 因播客中的疫苗言论产生矛盾 , 也迫使Spotify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相关审核规则的改进 。
无论是对商业化的探索 , 还是有关监管机制的讨论 , 迎来多元化发展的播客 , 正在驶入良性发展的车道 。
可喜的是 , 在兴起较晚的国内 , 播客正在逐渐被作为一个行业来看待 。 除了播客公社这样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外 , 艾媒咨询、易观分析这样的全产业数据挖掘及分析机构也都发布了2021年度报告——专业数据支撑和商业模式的完善下 , 播客的行业化或许不会太远 。
“冷静期“后 , 播客能否走出小众困局?尽管风口总是短暂的 , 但来自资本、创作者、受众的大量集中关注 , 至少为新赛道提供了勃发生长的机会 。
目前 , 播客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 生存下来的平台都在进行不同的尝试与探索 , 试图在播客的“小众”中寻求更为长远的发展 。 无论是早期通过低抽成、多样营收模式以及大量独家内容等优势位居“龙头”的Spotify , 还是得益于庞大用户基数占据主动的国内音频巨头 , 都不能说真正解决了后顾之忧 。
长期来看 , 播客行业未来的竞争态势或许会与音乐行业殊途同归——发展相对成熟后 , 如何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和发现机制 , 吸引更多播客主入驻 , 以维持平台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 , 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看点 。

而对于国内播客而言 , 目前最重要的是尽快摆脱电台时代的惯性思维 , 打破有声书、音频综艺占据音频市场主流的局面 , 吸引更多优质内容生产者加入 , 通过精品、深度内容来扩充播客在主流层面的影响力 , 由内而外地激发出播客的商业价值 。
播客能否真正走出“小众” , 其实并不急于回答 , 耳朵经济的蓝海 , 仍然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