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科|一场全球战争已经来了

联发科|一场全球战争已经来了

【联发科|一场全球战争已经来了】1946年 有一位名为盛田昭夫的日本人 , 和好友井深大一共同创办“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 , 在1953年 他前往美国出差的 , 用极为敏锐的商业嗅觉 , 他用2万美元购买当时还无人问津的晶体管技术 , 从而带回日本 , 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 从这之后 就开辟出日本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 而这家公司也在之后改名为索尼 , 也正是因为当年索尼的举动 , 让日本先行一步了解并坚持发展半导体 , 日本更是举国之力创建集成电路研究团队 , 经过多年努力 , 日本凭借着低价的人工成本 , 存储器半导体更是一度占据全球市场的80% , 也因此创造出80年代的日本盛世 。
1974年以前 , 英特尔、德州仪器、IBM等美国企业掌握了绝大部分的DRAM专利 , 仅英特尔就占据了全球DRAM超过80%的市场份额 。 1976年以后 , 以东芝、日立、三菱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实现专利反超 , 拿下DRAM超过90%的市场份额 。 1975年 , 韩国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 , 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 。 20世纪90年代至今 , 韩国企业异军突起 , 三星、海力士长期占据DRAM销售额Top2 , 两家企业在DRAM的市场份额超过70% 。
1980年 , 李秉喆去了趟日本 , 拜访经济学家稻叶博士 , 问眼下日本企业在捣鼓啥?
稻叶说 , 半导体 , 这玩意是日本未来唯一的出路 。
回国后 , 李秉喆宣布要捣鼓半导体 , 建立半导体工厂 , 三星大小头目齐懵逼 , 老大 , 啥是半导体?李秉喆回答 , 这是高级玩意儿 , 当下最尖端的科技 , 未来的大势所趋 , 目前该技术只有美国和日本掌握 。
2002年3月出版的《商业周刊》有篇写索尼的文章 , 文章中写道 , 在日本东京索尼总部大楼 , 只要提到三星电子的名字 , 就能看见办公室内工作人员的不安反应 。
韩国企业抓住了美日半导体竞争的契机 , 在美国的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优势 。 20世纪80年代 , 美国为遏制日本DRAM产业的发展 , 向产自日本的DRAM产品征收了100%反倾销税 , 降缓了日本DRAM产品的发展速度 。 美国仅在三星DRAM业务的崛起过程中对三星存储器产品象征性征收了0.74%反倾销税 , 1983年至1987年间实施的“半导体工业振兴计划”中 , 韩国政府共投入了3.46亿美元的贷款 , 并激发了2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 , 这大力促进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 前三星集团首席执行官李秉哲(Lee Byung Chul)在1983年2月决定对内存芯片生产进行大规模投资 。 当时韩国在整个半导体生产中晶圆加工的份额也仅为4.3% 。 1983年12月1日 , 三星电子召开记者会 , 三星集团自主研发64K DRAM成功 , 成为继日本和美国后第三个研发出半导体的国家 。 1984年 , 三星在京畿道器兴地区建成首个芯片厂 , 1984年秋季首次将其出口到美国 。 1985年成功开发了1M DRAM , 并取得了英特尔“微处理器技术”的许可协议 。 1992年三星和SK海力士两者皆开发出了64M DRAM 。 1994年8月 , 三星超过日本和美国 , 率先推出了256M DRAM 。 1994年 , 韩国推出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 。 此后 , 韩国政府还指定芯片产业及技术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 致力于高度保障技术及产权 。 次年 , SK海力士首次开发出了256M的SDRAM 。 1995年之后 , 三星多次发起“反周期定律”价格战 , 使得DRAM领域多数厂商走向破产 , 并逐渐形成DRAM领域只有几家垄断市场的现状 。 在品牌发展不顺的时候 , 三星等韩国的企业并未想到要转去做代工 , 而是继续投入 , 这是韩国能够出现三星、海力士等全球领先芯片品牌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