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通办|数据赋能,牵引带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超大城市治理 , 向来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 过去五年 , 上海率先推动城市治理模式、治理体系的颠覆性变革 , 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的建设应用为抓手 , 充分发挥改革聚力、科技支撑、数据赋能的优势 , 对海量城市要素进行数字化分析 , 对城市复杂巨系统作智慧、动态、精细的调控 , 为千万市民和百万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服务体验 。
从人海战术到数据赋能
【一网通办|数据赋能,牵引带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在静安区 , 困难群众如今要享受医疗救助政策 , 其过程比之前方便了许多 。 原先 , 他们要去往线下窗口 , 提交20多种材料;而得益于“一网通办”的“免申即享”改革举措 , 现在当他们持卡就医时 , “一网通办”在后台会自动触发救助服务流程 , 自动调取政府数据库重点材料 , 并把任务单推送给街镇的经办人 。 可以说 , 这就像是一个数字化助手 , 主动把各种繁杂的经受事务都揽下来 。 实践证明 , 市民办理该类事务 , 已实现了“零材料、零跑动、零申请”;相关资金到账时间至少提前四个星期 。 由此 , 每月救助事务的办件量在不到一年内激增了6倍 , 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 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同步提高 。
“两张网”是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化变革的重要标志 , 也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深度应用、深度赋能的核心场景 。 在技术加持下 , 自2018年“两张网”启动试点建设以来 , 四年时间 ,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从无到有 , 并迅速渗透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 成为城市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 。
统计显示 , “一网通办”累计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达6700万以上 , 企业用户超过267万 , “随申办”月活跃用户的峰值曾触及1891万人 , 成为了上海政府服务市民企业的“第一门户” 。 而在服务能力方面 , 目前 , “一网通办”已上线全程网办事项超3000项 , 累计办件量达2.26亿件 , 较2018年增长了26倍之多 。
与“一网通办”聚焦政务服务不同 , “一网统管”侧重管理 。 依托分布在全市的上亿个智能物联终端 , “一网统管”每天汇聚、共享、交换超过10亿条数据 , 让超大城市巨系统变得“透明可控” 。 目前 , 整个体系已支撑全市超过70个部门/单位、200多个系统、1200多个应用 。
随着越来越多数据、事项、应用登录到“两张网” , 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的模式 , 正从过去以传统手段、特别是“人海战术”为主 , 向着数据赋能、协同治理蝶变 。
不断进化的治理探索
以治理数字化牵引带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 “两张网”是上海迈向数字政府、智慧政府的重要一步 , 其建设、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 那就是不追求一步到位 , 而是要小步疾跑、快速迭代 , 以需求的演进和技术发展为锚 , 成长为一个动态完善、越用越好的体系 。
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网通办”理念的城市 , 上海为“一网通办”平台划定了较为清晰、有前瞻性的阶段性目标 , 随着相关举措落地 , “一网通办”也一步步从起步“能用”“好用” , 向群众“爱用”演进 。 2018年至2019年 , 上海在“一网通办”起步阶段 , 以“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为关注点 , 抓住“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需求 , 快速打造出了流程最简、材料最少、时限最短的高质量政务服务体验 。 而后 , “一网通办”将更多精力放在“好办”“爱办” , 精选出一批最受群众和企业关注的高频事项 , 落地实施“一件事”改革 。 到今年 , 累计将会有近50个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系列事务 , 转变为群众可以一次办成的“一件事” , 平均减材料、减跑动、减环节的幅度达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