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吉尔创始人樊育军:数字诊断常态化,构建AI辅助病理诊断的基石

丹吉尔创始人樊育军:数字诊断常态化,构建AI辅助病理诊断的基石】数字经济、数字时代是全球发展大趋势 , 数字化、AI技术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 颠覆了多个领域 。 聚焦到病理诊断 , 行业正高度关心AI何时到来?AI能够带来什么改变?站在AI时代发展的涌流中 , 我们应该先做什么?
丹吉尔创始人樊育军给出的答案是:“AI浪潮下 , 数字病理是实现AI辅助病理诊断的基本条件 。 ”
在6月14日-18日举办的第六届未来医疗百强大会上 , 丹吉尔入选创新数字医疗榜 , 斩获了年度创新企业奖 。 其中 , 在17日举行的AI辅助诊断创新发展分论坛上 , 樊育军以“构建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基石是数字诊断常态化”为主题 , 发表了演讲 。 动脉网对其精彩观点进行了整编 。
丹吉尔创始人樊育军:数字诊断常态化,构建AI辅助病理诊断的基石
文章图片
数字化是AI辅助病理诊断的基础
以往 , 医生通过阅读形态学的改变 , 给出医生个人认为的主观性诊断 。 而通过AI数据分析和AI软件判读 , 在准确性和时效性上都优于医生的主观诊断 。
数字病理最早诞生在匈牙利 , 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 。 现在全球迎来了数字病理应用的高峰期 , 应用趋势正在从远程会诊向数字化诊断迈进 , 向计算病理、智能化定量及智能化初诊发展 。 目前美国FDA已经颁发了两张病理AI辅助诊断注册证书 。
丹吉尔创始人樊育军:数字诊断常态化,构建AI辅助病理诊断的基石
文章图片
樊育军强调:“在临床医学中 , 病理诊断是最需要智能化的专业之一 。 病理在临床诊断中提供的诊断价值最大 , 但智能化难度也是最大的 。 ”
“从诊断的角度看 , 数字医疗更适合使用AI辅助诊断 , 前提是将一切数字化 , 实现数字常态化 , 需要足够多的病例 , 而中国恰好有强大的数据源和人口优势 。 因此 , 实现AI辅助病理诊断的重要前提是搭建起成熟的全数字化流程落地 。 ”
数字病理学是将人体组织通过数字图像呈现 , 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 , 把物质化的切片扫描成像 , 具有高清晰度、高稳定性和普遍可接受的成本 , 医生和AI软件通过判读数字化图像 , 给出诊断结果的过程 。
值得注意的是 , 匈牙利人BelaMonlar教授在1999年发明了全景切片成像扫描技术 , 为临床病理学和科研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
全景切片成像扫描技术获取的是载玻片100%的信息 , 不遗漏图像的任何信息点 , 使病理资源数字化、网络化 , 实现了可视化数据的永久储存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步浏览处理 , 在病理学各个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 。 目前 , 国外在数字化病理系统的应用上已达到较普遍的水平 , 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
樊育军认为:“在全景切片成像扫描技术的基础上谈数字病理 , 才能够充分发挥数字病理价值 。 以全景切片成像扫描技术为核心 , 延伸至图像分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数字化阅片设备等一系列数字病理技术 , 实现数字病理诊断 , 改变传统临床病理诊断方法 , 为探索计算机辅助临床病理诊断和提高远程病理会诊及学术培训交流创造了新的机会 。 ”
数字病理弥补中国病理医生巨大缺口
病理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 在疾病定性的诊断上 , 检验科的话语权是50% , 影像学是75% , 而病理活检具有90%以上的话语权 , 在临床诊疗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一直以来 , 国内和国外在病理诊断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
最大的差距是在病理诊断的精细化分工和质量上的差别 , 我国大三甲医院的诊断水平和国外差异并不明显 , 但中小医院和发达国家的诊断水平还有较大的差异 。 例如 , 从数字病理报告上来看 , 中国的报告大概是一张纸、几幅图像、几句简单的描述 , 而发达国家的病理报告由几张纸组成 , 有大量的数据、定量的指标和详细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