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液晶面板行业再变天,京东方们何以应对?( 三 )


除了京东方 , 华星光电是另一家在上个发展周期实现了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 。
2009年 , TCL和深超投资合资成立华星光电 , 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建设8.5代生产线 , 成为大陆第二家自主建线的企业 。 经历过与外资合资的失败教训后 , 李东升下定决心要让TCL牢牢握住产业链布局及管理的主动权 , 为此TCL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 并重整了公司的战略布局 。
巧妙借力仍是后来居上的绝佳途径 。
2011年 , 深超科技将其持有的华星光电15%股权转让给三星电子 , 这让华星光电得以借助三星的技术与市场迅速完成自己的技术与产能积累 。 在外界不看好的情况下 , 华星光电仅用时27个月就成功打入海信、长虹、康佳、三星等厂商的供应链 。
在上一个周期 ,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从业者们的敢想敢干让中国的液晶面板行业充分运用了集群优势 , 完成了用市场换技术到用资金扩产能、用市场掌握行业话语权的蜕变 , 从后来者变为了领先者 。
但是 , 新的时代到了 , 现在的液晶面板进入LED向OLED转型的周期 。 曾经因为没赶上变化的各大厂商都在磨刀霍霍 , 试图通过技术的革新在新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
结果 , 多方面的因素让这一市场变成了一个产能过剩和竞争激烈的样本 , 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恶劣 。
03丨产能过剩时代新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大陆宣布投建的LCD/AMOLED面板产线已增至60余条总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元 。
从产品结构看 , TV始终占据LCD面板产能面积的70%以上 , 是绝对主导;包括显示器、笔记本、平板电脑在内的IT占比在20%左右;中小尺寸占比稳定在8% 。
在眼下的面板行业收缩期 , TV面板盈利压力最大 , 主要尺寸TV面板价格都在成本以下 , IT面板稍好 , 只有部分产品价格低于成本 。
在近期财报中 , TCL指出目前大尺寸产品的需求出现显著下滑 , 公司未来将通过提质增效对冲风险 。
其中 , 小尺寸业务将加速产能释放 , 提升良率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力 , 中尺寸业务则将更聚焦高端市场 。 TCL华星表示将利用其独立开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VA技术拓宽高端产品市场 , 该技术对比度更高 , 响应时间更快 。
TCL华星高管高翔称:“确实今年市场状况有一些下行 , 但在我看来这个时候恰是产品升级、结构化调整的好机会 。 ”
新的迭代周期 , 国内企业除了调整已有业务的产品结构 , 也需要找到新的产品优势 。
2021年 , 京东提出了“1+4+N”发展架构:“1”为显示器件;“4”是指在物联网转型过程中布局的物联网创新业务、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及智慧医工4条主战线 。 这些延伸出来的业务场景基本还是基于公司目前在LCD领域的优势 。
近期的种种迹象表明 , 虽然LCD还是当前市场的主力军 , 但LCD面板供需关系的周期变化已经走向衰退 , 在新的迭代期 , OLED或是未来主要增长点之一 。
2015年左右 , 随着内地企业的强势崛起 , 三星逐步发起了LCD业务 , 转而全力投入OLED相关的研发 , 并取得了明显的技术优势 。 在三星的引领下中高端手机现在基本都采用了OLED屏幕或者从属于OLED技术的柔性AMOLED屏幕 。
2021年 , 京东方OLED出货量约6000万片 , 同比增长近60% 。 Omdia预测 , 2022年 , 京东方OLED面板有望实现1亿片出货量 , 中国企业在OLED市场的份额会增加到27% , 三星则会从77%降到65% 。
京东方在财报会议上表示 , 柔性AMOLED业务是未来公司业绩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
京东方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 , 公司现有三条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 , 其中位于重庆的生产线还处于初期产品验证爬坡过程中 。 OLED投入巨大 , 目前公司成本控制与竞争对手仍有明显差距 , 业务实现盈利在当前来讲是非常有难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