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u|中国装不下那么多"Costco"( 三 )


她举例,对比此前的永辉超市(非仓储超市)和Costco,前者的存货周转大概在70-80天,而Costco只有30天,相当于一个月货物就能够转一次,一年库存就转了12次。
“在这种周转效率下,仓储超市相比传统超商的资金效率和资金回报都更好一点。”汪悦说。
而要维持高效的周转、销量,核心在于超市的供应链和选品能力。
相比大卖场,仓储会员店精简了许多,SKU大概在4000-5000,是一般大卖场(SKU在20000左右)的四分之一。
但SKU减少却并不意味着运营更容易,仓储会员店需要做非常精细的产品选择,定义这些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会员需求;不能被动等待消费者来选择,而是由门店判断消费者需求,选择商品陈列。
“第一它需要有足够的能力选出来这样的商品;第二是需要有对产品的定义能力;第三就是它的产品迭代能力必须要强。”一位分析师表示。而要积累出这样的选品能力,往往需要数年时间。
强大的供应链则是一家仓储会员店的最大保障。鲍跃忠指出,供应链能力能不能组织起来,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去影响这些目标用户,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在国内这批加入仓储会员店风潮的“新势力”中,老牌零售玩家由于原始业务积累,在供应链资源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比如,盒马X会员店背靠阿里的数字农业与500多个源头直采的商品基地,其自有SKU数量也到了1000个,销售额占比超过10%。但选品否能切中消费者的需求点,还有待考验。
因为供应链和选品的门槛,这个业态基本也将“全新玩家”拦在了门外。
全天候科技在咨询了数家投资机构与FA机构后了解到,目前几乎没有这个领域的创业项目或正在寻求投融资的项目。
“要建这样一个超市,它的投入至少是几千万。因为投入高,它的试错成本也很高,失败了就是几千万打水漂。”一位投资人对全天候科技分析,创业公司没有能力在创业初期,就把仓储、物流、供应链等等跑通。
这或许也意味着,仓储会员超市的“蛋糕”,依然只是几大零售巨头抢夺。
“中国城市大概只能容纳80个店”遍观中国各大零售业态,鲍跃忠认为,仓储会员超市是当前多元零售业态的一种补充。
这种会员零售业态更加精准,用户粘性更高,一定程度上也具备排他性。当消费者选择成为某一家仓储店的会员时,“沉没成本”随之增加,选择其他仓储店的概率就会降低。
仓储会员市场规模有多大?能不能诞生中国的Costco?
有分析人士向全天候科技算了一笔账:以城市容量计算,像北京2000多万人口,按照中产收入、结婚群体、家庭型消费几个标签划分典型目标人群,实际上人群数量并没有那么可观。而像Costco这类超市,20万-30万会员只能够支撑一家店。那么在北京这样城市,开5家左右店就已经十分饱和了。
不同的城市对这类零售业态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中国目前能够支撑仓储会员超市的城市可能只有50个,大城市可以有两三家,小一点的一家就足够了。”前述分析人士判断指出,仓储会员超市在中国的总量可能在60-80个,“5年内它的市场规模其实都不会太大。”
其次,中国大城市的道路交通网对这种零售业态也并不友好。单程动辄一小时以上,实际上阻碍了占据城郊位置的仓储超市发展。
而在鲍跃忠看来,这种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零售环境的多元,“中国线下零售的竞争已经很饱和,线上零售又是一部分,近年来社区零售也发展得非常好,整体十分多元。”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零售业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电商、商业模式屡屡翻新。O2O、新零售、跨境电商、同城零售、社区电商等等,描述当前零售业态的关键词层出不穷,无一不彰显着中国零售业的繁荣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