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像设备厂商接连交表,机遇还是变局?( 三 )


明峰医疗的爆发点在于多影像细分赛道的布局 , 旗下ScintCarePET/CT于2021年通过NMPA审批 , 相关收入并未计入招股书之中 。
QuantumEye量子眼256排超高端CT是明峰医疗切入高端CT市场的关键产品 , 在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下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 该设备于2020年通过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获批 , 在后续的财务报表中有望改写明峰医疗的营收量级 。
高端设备之外 , 明峰医疗的DR、超声产线的盈利前景则没有那么乐观 。 尽管DR、超声毛利率高 , 明峰医疗也有少量产品获得审批 , 但这两个细分赛道的设备划分较细 , 单个产品能够攫取的市场份额有限 。
此外 , 要从GPS手中抢夺超声高端市场 , 从迈瑞、开立、汕超中争取中低端市场 , 明峰医疗必须找到一个标志性技术作为品牌核心 , 加以多年经营 , 才能构造盈利的可能 , 这条路看上去有些漫长 , 且回报没有那么具备吸引力 。 DR同理 。
构造生态圈 , 由硬件支撑营收转向软硬件共同支撑营收已成为头部医学影像企业的共识 , 但明峰医疗的生态构建稍显弱势 , 不具备软件盈利的条件 , 后续若能加强数字化转型 , 明峰医疗或够构造新增长点 。
朗视仪器在接下来数年依然能够借助锥形束CT持续盈利 , 因而短期之内朗视仪器产品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 寻找新增量 , 朗视仪器正朝锥形束CT引导的放疗、双源双探锥形束CT靠近 。
锥形束CT在对高密度组织或器官的影像检查方面具有成像佳、辐射剂量低、成本低的优势 , 除口腔诊疗领域之外 , 在精准放疗领域也有所应用 。 通过锥形束CT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扫描 , 形成病灶区域的三维重建图像 , 从而判断患者肿瘤三维方向上的位置误差数值 , 进一步提高放疗的精确度 。
此外 , 耳鼻喉、骨科同样具备锥形束CT的应用空间 。 目前市场上专业的耳鼻喉数字化影像诊断设备尚未普及 , 医院还普遍采用通用型螺旋CT进行耳鼻喉的影像检查 。 锥形束CT由于其高精度分辨能力 , 可对耳鼻喉细微解剖结构进行清晰成像 , 提高术前方案合理性、术中操作以及术后复查准确性 。 招股书显示 , 朗视仪器即将推出应用于耳鼻喉领域的双源双探锥形束CT , 在这个新兴市场率先发力 。
由于朗视仪器着手的赛道尚无国内的先行者进行可行性验证 , 我们暂时无法判断朗视仪器究竟能否将其变为新的营收来源 。 不过相比于明峰医疗 , 朗视仪器拥有充沛的现金流支撑探索 。 更多试错机会下 , 朗视仪器或许能够找到其他如锥形束CT这样高价值低竞争的场景 。
专科影像设备更具潜力?
明峰医疗、朗视仪器之外 , 东软医疗、联影医疗、汕头超声等等国内医学影像企业也在近一年递交招股书 , 众多企业谋变 , 亏损成了常态 。
归根结底 , 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本就是一个重研发、高投入、重口碑的事 。 东软医疗、明峰医疗等对标GPS的医学影像企业们为了保证各产线的竞争力 , 每年均保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 营收虽有规模但难以盈利 。 即便是即将上市的联影医疗 , 也付出了近10年的持续投入 , 终于2021年扭亏为盈 。
相比之下 , 朗视仪器、汕头超声等企业选择的产品覆盖领域较窄 , 能够触及的天花板肉眼可见 , 但却能在市场之中维持长期盈利 , 持续创新 。
持续的高投入不一定能有超越行业水平的技术产出 , 超越行业技术创业也不一定获得市场的认可 。 如此大背景下 , 传统医疗影像设备公司在一味追求“高精尖”前 , 必须对未来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划与布局 。
如今医疗影像设备竞争进入白热化 , 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广拓产线寻找增长点 。 这个时候 , 企业不妨考虑一下类似于锥形束CT这样小而美的专科赛道 。 拥挤的市场中 , “鸡头”或许好过“凤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