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负增长时代,互联网何时越过“山丘”( 二 )


当然 , 降本增效可以理解为大厂面对营收转折的一剂短期特效药 , 真正考验大厂们的 , 是如何安稳渡过眼下难关 , 在下一个上升周期中不掉队 。
仔细观察近几个季度各大厂对外传播的重点会发现 , “硬科技”成为大家不约而同希冀强化的标签 。
这几乎已是行业共识 。 和注重流量、份额和增长的互联网上半场相比 , 走到下半场之后 , 硬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 只有打磨自身技术 , 才有未来穿越周期的能力 。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 , 全球的资源和资本一定会围绕在生产效率最高的产业 。 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期 , 资本都会大量涌入到科技创新中 , 不但支持了技术创新发展 , 技术还会不断扩散到全球 , 并且模仿有利可图 , 比如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很快扩散到欧洲和美国 。
因此 , 一定要通过创造新的技术 , 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工业革命 。 今天的互联网大厂也正在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从全球的经验来看 , 引领创新的必须是行业领军公司 。
可以预期 , 随着互联网战场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迁移 , 作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先驱型代表公司 , 互联网大厂们的底层商业逻辑必然发生巨变 。
我们来看看几家代表性大厂的科技底色 。
腾讯的研发投入路径比较清晰 , 在数实经济这条道上一路狂奔 。 尽管当前营收、盈利形势紧张 , 但腾讯在研发投入上并未“缩水” , 而是在继续加码 。 最新财报显示腾讯二季度研发投入达150.1亿元 , 同比增长17% 。 2019年以来 , 腾讯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累计超过1516亿元 。
随着连续多年高强度投入 , 在一些前沿领域已经开始逐渐显效 , 目前腾讯构筑了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音视频、安全等“自研产品”矩阵 , 以及AI、医疗、5G、量子、安全等领域的“创新科研”矩阵 。 截至2022年6月30日 , 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7万件 , 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7万件 , 其中 , 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
不只是腾讯 , 阿里的科研成果也是非常庞大的 。 马云在退休之前 , 专门成立达摩院进行科研项目的开拓 。 经过这些年的投入布局 , 达摩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果实 。 比如在量子计算领域刷新世界纪录 , 从新型超导量子领域出发 , 让两比特门操控精度达到了99.72% 。
在云计算方面也取得重大的进步 , 行业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 , 阿里云依靠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 , 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 , 连续六年实现份额增长;同时 , 阿里云排名亚太市场第一 , 市场份额为25.53% 。
百度则是押注AI为互联网下一幕 , 在自动驾驶、智能云、AI开放平台等领域均有布局 。 其中 , 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 , 第一季度 , 萝卜快跑提供了19.6万次乘车服务 。 同时飞桨开发者社区有477万开发者 , 服务了18万家企业 。
显然 , 在挥别了上一个黄金时代之后 , 如何通过“科技力”变得更扎实 , 成为大厂们面临的时代命题 。 这种扎实 , 不仅关系在技术和业务发展本身 , 更关联到如何响应社会需求——壮大数实经济本身 。
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 , 只有踏踏实实打磨好业务 , 通过加快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来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 方能在穿越下次周期时建立起新的增长曲线 。